●陈佚生
马年将临,今报曾用了三个版面讲关于柳州的“马经”,今天,我再搞一着“马后炮”。
随着时间的流逝,马平县这称谓在近代柳州人的脑海里渐渐淡出;可过去的柳州人,对马平这个县名是有感情的。柳州有句古歇后语“马平县——管得宽”,与时现代流行的“太平洋警察”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的是爱管闲事的人。这话有点贬意,但从字面上看,颇值得柳州人自豪甚至自大。为什么呢?
清代编纂的《马平县志》有当年右江观察使王锦的一篇序,其中有句:“马平,潭中地。至唐,并乐沙、崖山、新平三邑为一县,而县乃大。后代仍之。”《县志》“疆域”介绍马平县境:东与雒容县(今雒容镇)界相接、西与忻城县界相接,南接来宾县界、北接柳城县界,东南接象州县界。民国年间,马平县管辖的地区有当时的城区和郊区以及今天的柳江县各乡镇,在柳州府来说,是个大县,所以说马平县管得宽。再说,马平县历代是柳州郡、州、路、府、道治所驻地,作为“柳府”人,似乎高人一等。
柳州地名从潭中到柳州,志书都有交待:取名潭中是因为县治在潭水(也称浔水、柳江)中段;称柳江、柳州也因江得名;龙城则“相传有八龙见于江中,故名”;别称壶城是因“城滨江,东西南三面,江水环绕,故名。”唯独没见有马平得名的缘由。
柳州建城始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时称潭中县,属郁林郡辖。到隋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潭中县为马平县,县治所在今天柳北的雀儿山附近“双山间”。唐代贞观年间才迁到现在柳州旧城区河北沿江处。马平这个名字一直用到民国,长达1300多年。至于为什么叫马平县,因地方志书没有记载,引出后人的一些“想当然”的猜想。
据说有个学家经过收集和查证,曾有过一番论述,认为“平”字在壮语中指的是交易场所,“马平”即为马市的意思。可壮语的“马”指的是狗,但学家说的不是“狗市”,而是马市。柳州和附近都不产马,当年也没有大的养马场,何来的马市?据史料记载,唐代有条柳州经宜山到黔中的驿道,后来逐渐拓宽,南宋时期有西南诸蕃通过这条驿道把马匹赶到宜州(今宜州市属)出——人称“买马路”。就算那些马贩子也把马匹赶到马平来卖,形成马市;可马平之名早在隋朝就有了,隋朝的人怎么会预知700年后南宋的马平这地方,会形成马市呢?
也有一说是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平叛、底定岭南的那段历史有关,“马平”即为“马援领军平定之地”。是的,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糜泠(读谜零,在今越南境)县雒越贵族征侧、征贰姐妹起兵反汉,自立为王。《后汉书》有载,建武十八年,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楼船将军段志(率汉兵八千),(再)发长沙、桂阳、苍梧兵万余人讨之”。行军路线是溯湘江,过灵渠,进入漓江,经桂江转入浔江下桂南,从如今的钦州湾分水陆两路,“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终于平息了征氏的叛乱。“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依史书所记,马援南征对岭南的社会经济发展是有推动作用,人们感他的恩把桂南某县改称“马平”,是可以理解的。但马援进军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汉代辖境相当今天广东、广西的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时,部队没有经过潭中县,史籍上也没有马援回师时经过潭中县的记载。为什么要把潭中县改名为“马平”来“纪念”马援“平定”它呢?就算有人多事,硬是要在潭中县弄出个改名“纪念”来,为什么在东汉时不改,而要到500多年后的隋朝才改呢?
马平这一名字的来由,目前还是个不解之谜,还得靠文史工作者去探讨。想当然的猜想有时也会歪打正着,既然这样,我也大胆地想一下当然。一个县城选址,要考虑到有水源可供人畜饮用,有平地可供耕作建房,有山岭可供放牧伐薪。原来潭中县治所在地“浔水南山石间”,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所以迁到现在的柳北“双山间”。而“双山”以南直至柳江边,虽有丘陵地,但起伏不大,总的说来是“一马平川”,最适合建城。时人把众所周知的“一马平川”这个与马平县地势相符的形容词,取中间“马平”二字作为县名,也是有可能的。我国很多地名不也是依据山岭或水流走向,地形地物的特征取名的吗?当然,我想当然的猜想,可能是一派胡言,但比之前面两个“当然”,似乎更有一点点道理。我的一派胡言意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出马平县得名的正确结论来。
新闻推荐
广科A高价收购二手房私房13737270006全新精装修未入住实木地板75㎡黄金楼层首付10万13878227705居家中实3天快速卖房13557021133房屋1押2押贷款咨询:18778218221代客收购二手房、写字楼、门面、...
柳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