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柳城县桑蚕养殖进入了尾声,蚕农们纷纷卖出了自家最后一批蚕茧。“往年养蚕我只敢养半张,有时还亏本,今年我用了‘神器’,一次养一张半,养的6批蚕都成功了,光是卖蚕茧就挣了6万元。”柳城县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建档立卡贫困户余永平汇报“战绩”。
余永平一家六口人,除了他自己,剩下是老、弱、病、残、幼,生活的重担全靠他一个人硬扛着。2007年起,余永平便和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一直在尝试养蚕致富,但由于人手不足,技术不成熟,有些年还亏损了。为了摆脱贫困,余永平四下寻求解决方法,听说自家附近的自治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禅韵丝缘”现代蚕业(核心)示范区经常有专家来传授先进的养蚕技术,于是一有空就到基地学习如何种植桑叶以及护理、喂养桑蚕。
“蚕很娇贵,养它们要耗费很多精力,特别是最后一周,5龄蚕要吃大量叶子,还要连夜上簇才能保证产量,工作量很大。”余永平说,他在基地学习使用的轨道喂叶车和上簇机,省时又省力,一个人可以干3个人的活,正是他急需的“神器”。不久他便联系技术员,在家里的蚕房装上轨道喂叶车和上簇机。有了技术和机器的“加持”,余永平的养蚕收益很快就提了上去,生活也过得越发滋润。
余永平能够找准致富路,除了自身努力,更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点拨,其中发明“神器”的韦相立便是其中之一。
韦相立是柳州市知名的桑蚕专家。为推动柳城县桑蚕业发展,他扎根凤山镇对河村塘进屯,专心研究养蚕全自动化农用器械,还于2018年3月主动申请到当地当起了驻村工作队员。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发的先进技术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前不久,韦相立与其团队发明的“小蚕饲育自动化生产线”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发明这套设备,我们用了4年时间,大概投入80万元,明年就可以正式投入到工厂化、规模化养蚕中。”韦相立说,该项专利通过“一条龙”饲养小蚕的方式,单批600张蚕只需要3至4人就可以完成全天候桑蚕喂养工作,预计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40万元以上。
柳城县是国家级蚕桑产业试验站基地县,建立高效生态蚕桑产业技术试验与示范基地,开展省力化蚕桑生产技术应用示范是其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我们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探索桑蚕种养技术,还为他们争取项目支持和提供试验基地,将这些科技项目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应用到生产上。”柳城县蚕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邓忠榜说。早在2013年,柳城县就在寨隆镇下尧村安乐屯建立现代蚕业示范基地,在凤山镇塘进屯建立工厂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并发挥桑蚕基地示范效果,率先使用研发团队发明的全自动喂蚕机、轨道喂叶车等机器,实现了“人蚕分离”的养殖模式;率先采用自动上蔟和机械采茧等先进技术,并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其中,“全自动喂蚕机”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技术专利。这些科研成果不断推动柳城县桑蚕业向工厂化、自动化、省力化发展,辐射带动蚕农科学养蚕。
据统计,2019年柳城全县桑园面积14.6万亩,鲜茧产量约1.68万吨,产值7.4亿元,蚕农人均养蚕收入达7500元。全县23个贫困村中,50%的村屯都种桑养蚕,以桑蚕为主导产业成功带动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本报通讯员韦晓平
凌诗 胡宇佳
新闻推荐
初冬时节,柳城华侨管理区的万亩桔园进入成熟丰采期,果农正加紧采摘、装箱、上车。来自广东、海南、山东、重庆等地的商贩纷...
柳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