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城凤山、冲脉、寨隆等乡镇的田间地头,桑田里变得格外热闹:或有桑农挥舞着锄头在桑田培土;或有桑农身背喷雾器,手持喷杆,在田间喷洒除草农药,伴随着清脆的鸟鸣与和煦的微风,绘就了一幅春日种桑养蚕的农忙景象。除了桑树地,在蚕棚里,也有许多村民已经开始工作,他们戴着口罩,穿着经过消毒的大褂,操作机器、收拾方格蔟、洒石灰消毒……大伙兴致勃勃、细心作业,为蚕茧编织增收致富果实做好准备。
近年来,柳城县利用已有的养蚕“家底”,不断在“桑”和“蚕”的课题中下功夫,通过大规模小蚕共育、科技养蚕、推广实用型桑叶品种等方式,大力实施兴桑养蚕工程,让桑蚕产业在柳城稳步发展。目前,全县有小蚕共育户21家,小蚕共育率为96%左右。
养好小蚕半丰收
走进冲脉镇冲脉村廖双梅家庭农场小蚕共育室,蠕动的小蚕正不停地啃着桑叶。“从4月17日开始,仅一天的时间就发放了1000多张小蚕种,希望这些小蚕能给蚕农们带来更多的收益。”廖双梅说道。
今年,廖双梅在原来的基地里,新建500亩蚕房,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打地基前,她多放了一层膜,“以前养殖的时候,遇到雨天,室内就潮湿、气温低,影响小蚕生长。现在好了,通过改建的蚕房,防潮、通风都挺好的。”不仅如此,廖双梅还将框架大小进行改变,即用100厘米×100厘米的框养同样数量的小蚕,空间变大,蚕虫活动范围变宽,成功几率大大提高。预计上半年,该小蚕共育点可完成5批20万张标准化小蚕,可满足800至1000户桑农需求,其中贫困户近20户。廖双梅还免费给农户提供养蚕技术。
人蚕分离养蚕模式、建设标准大蚕房、自主研发的工厂化小蚕饲育……在柳城,这样的蚕茧养殖示范基地还有许多,仅冲脉镇,标准化小蚕共育点就有6家。
“养好小蚕半丰收”,小蚕共育具有省劳力、省投资、省空间、省管理,且品质高、产量高、效益高等特性,该县一直在大规模小蚕共育中做课题,通过申报区、市级的项目建设,以创建高质量的桑蚕示范区为目标,鼓励村屯党员干部、养蚕能人组织成立合作社,建设小蚕共育室,通过由专人负责把幼蚕养大后,再提供给蚕农进行养殖,提高蚕茧的产量和质量,依托小蚕共育室,提高养蚕的效率,形成蚕桑养殖一体化,合作社和蚕农双双收益。
优质桑品营养好
“近一个月来,只要不下雨,大家都会来地里打理桑树,等了一个冬天,大伙都很期待新一轮的种桑养蚕。”寨隆镇下尧村村民介绍,今年,村里试验种植广西新研发的特优6号桂桑品种,比以往选中品种老化速度慢,深受村民欢迎。今年刚开春,他们就已按捺不住,常常到地里查看桑树生长情况,期盼着早日下地干活。
桑叶是养蚕最重要的部分,是蚕成长的“营养源”,有了优质高产桑叶,更是助推桑蚕养殖效益大增收。该县充分发挥桑蚕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以及技术推广体系和信息传播平台等农业资源,全面推广普及新的优良桑蚕品种和种植技术。在寨隆、凤山、冲脉等乡镇开展桑树新品种试种,种植桑特优2、粤桑11号、强桑1号、农桑14号、粤桑51、桂桑5号、桂桑6号等名优品种。依靠优良桑树品种,提高桑叶质量和亩桑产量,并建立高效桑园管理模式,不断增强桑园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据统计,上半年,该县完成低产桑园改扩种面积大约4000亩,建成优质高产桑园基地800多亩。
不仅如此,该县积极探索省力化桑蚕种养技术,将实施桑蚕种养科技项目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应用到生产上。通过推广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达到节本、增产、创收的目标。
本报通讯员盘练
新闻推荐
柳城县总工会近日举办2019年第二期职工文化大讲堂——名师名家谈书法公益讲座,请来书法家给大家讲授书法创作等书法...
柳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