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消息(通讯员刘啸军、吴再丽)12月12日晚,由群众演 、演群众、演给群众看的柳城县“百村百戏”文化活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到群众当中。当晚,这一文化活动以全国基层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的身份,被文化部授予第十届中国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15支优秀文艺队和15名优秀辅导员也在群众满怀期待的掌声中走上了颁奖台。
十年磨一“戏”,百村出百戏。
县委、县政府早在14年前,就根据农民爱演戏、爱看戏的特点,在全县开展“百村百戏”活动。活动的初始要求是在全县100个村以上,建立100支以上的演出队伍,每年演戏500场以上。活动提倡农民群众自编自演,主要以歌舞、彩调、文场、小品、三句半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法规、传播科学思想、倡导文明行为、丰富群众生活、发展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营造文明乡风。
“14年间,柳城‘百村百戏 ’历经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实现了演出场地从球场、晒谷坪到舞台到文化广场、娱乐中心,还实现了从\‘七天乐 ’到\‘四季歌 ’再到\‘周 周演 ’和\‘天天乐 ’的转变,唱响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柳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温剑介绍说。
阵地在农村,活动也在农村的“百村百戏”,目前队伍已发展至172支,组建形式有山歌队、彩调队、壮欢队、文场队、龙狮队等文艺队,还有夕阳红、中青年、青年、少儿文艺队,有以乡镇、村、屯妇女为组成单位的文艺队,更有以党员、以学校为单位组队的文艺队。这些业余文艺队不仅在本村演,许多文艺队还代表本村到周边村屯和乡镇演出,到县外去演出,每年演出超过1500场,观众40多万人次,文艺活动覆盖率100%。
14年间,广大“百村百戏”农村文艺队通过把科学发展观、国家 惠农支农政策等知识以及身边事、身边人、身边景融入到彩调、壮欢、山歌等民间文化艺术中进行提炼加工、创作,原本抽象、难懂难记的理论变成了群众易懂、易记、好听、爱唱的歌词、台词,增强了政策宣传的针对性、感染力和号召力,党的方针政策进村入户、家喻户晓,激活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创造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在柳城,“入歌入戏”的还不止这些,甘蔗、桑蚕、蜜桔、食用菌等农业支柱产业,都被本土创作一一地搬上舞台,变成山歌,变成彩调小戏、快板,化为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甜蜜文化”,成为宣传科技种养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发动群众转变传统生产经营观念的主打戏,推动产业的蓬勃发展。
十年磨一“戏”,硕果常飘香。
彩调、戏曲、壮欢、文场等因时常出现在舞台上,使柳城传统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柳城县被命名为“广西民间文艺之乡”“广西壮欢之乡”,大埔镇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到目前为止,柳城已成功举办了四届壮欢大赛和两届彩调大赛,柳城壮欢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各种赛事平台的包装和打造,发掘了《配种》《称妈》《山间情话》《岭上风流》等一大批壮欢精品节目,涌现了一大批壮欢歌手。“百村百戏”,这个柳城启动最早、持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群众参与面最广、影响力最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展示本地民间文化、特色文化、和谐文化的大舞台。
新闻推荐
12月4日,柳州市农家书屋管理员培训班传出好消息,在此次参加培训的160多人中,柳城县的张艺青和韦冬连荣获“2013年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称号。优秀管理员评选活动每1至2年开展一次,2013年,全市共有20人...
柳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