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柳州城市后花园”,柳城县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文化品牌的塑造,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以推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为重点,从对“人”的培养与“物”的传承入手,挖掘传统曲艺潜力,发挥自身文艺优势,催开了山歌文化、壮欢文化、百村百戏文化等一朵朵娇艳的“文艺之花”。
传承与创新:带“活”传统文化
近年来,柳城县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一方面通过保护和开发太平、东泉对河礼堂码头等 传统歌圩,新建乡村小舞台、传承基地等方式,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的平台,保持人们对壮欢、山歌等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通过把壮欢、山歌、彩调等培训班延伸到学校,邀请小壮欢、山歌歌手参与大型的文艺演出等方式,培育更多的接班人,延续传统文化艺术的生命力。同时把壮欢、山歌等传统文化作为传播现代文明的载体,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宣传政策和法规,常唱常新,寓教于乐,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传承与创新,带“活”了柳城县的传统文化艺术,让其不仅在当地常演不衰,还走出了县域,展示在区、市的舞台上。2007年太平壮欢走进中央电视台《金土地》栏目,2008年《壮家喜盈门》应邀参加“广西原生态民歌展示活动”,2012年小壮欢歌手受邀参与市春晚演出……
精英与草根:带“火”文艺新品
今年2月,柳城县文艺专家凌立坤自编自导的彩调创新剧目《甜甜的黄皮果》 荣获区级金奖,这个讲述了一对再婚男女如何组成家庭并共同勤劳致富的故事,从剧本编排到音乐设计都获得了区、市专家的高度评价,成为颇受群众欢迎的常演剧目。
像《甜甜的黄皮果》一样, 已有许多带着柳城烙印的创新剧目实现了学术与娱乐的双赢。在文艺创作中,越来越多的柳城文艺工作者将甘蔗、蜜桔、桑蚕等素材,融入壮欢、彩调、山歌、文场等文艺形式中,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拉近文化艺术与普通群众之间的距离。壮欢《桔林欢歌》、彩调《山间情话》、原创歌曲《相思枫叶丹》等一批批描写柳城产业发展、群众生活趣事的文艺作品,既在区、市的大舞台上屡获大奖,又在乡间的小舞台中频获掌声。
在柳城,与专业文艺创作一样“火”的还有群众文化。一入夜,古砦仫佬族乡龙袍村龙袍屯的村委小院里就格外热闹,村民 挤在这个七八十平方米的地盘,观看着屯里文艺队带来的精彩演出。和龙袍屯的情况一样,全县各乡镇现有的165支业余文艺队,成为丰富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主力军。该县还通过加大对农村业余文艺队的培训力度,提升业余文艺爱好者的文艺水平,让日渐发展成熟的“百村百戏”变成“千村万戏”,让“周周演”变成“天天乐”。
据统计,该县“百村百戏”每年演出达1500场次,观众达40万人次,撑起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方晴空。
日报通讯员吴再丽陈圆媛
新闻推荐
近日,柳城县联合开展旅游景区车辆整治行动,确保暑假期间人民出行旅游的生命财产安全。检查中,检查组对沙埔河沿线景泉农庄、水二寨农庄、千盛农庄、百香农庄等7个旅游景区进行排查整治,还对沙埔河旅...
柳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