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沙是什么?是蚕粪。处理得不好,它是污染环境、导致经济损失的废物;而处理得好,它就是还田还园的绿肥。
蚕桑业是柳城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当前,该县一些主要蚕区正通过“清洁乡村”活动,打一场变废为宝的大仗。
今年,第一批春茧一上市,收购均价每公斤就比去年同期上扬了8元左右,为40元至44元/公斤,让柳城的蚕农赚得盆满钵满。不过,也有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寨隆镇,他们正为自己长期累积的生产生活陋习“买单”。
1.老观念:作茧自缚
“想不到我们随手一倒的蚕沙,最后竟然危害到自己身上。我们从来没想过,真是作茧自缚呀!”寨隆镇下尧村村民覃金丽说,今年蚕茧价格高,但自己饲养的春蚕患病频繁,蚕茧质量跟不上,产量直线下降,收入减少了大半。
寨隆镇素有“桑蚕之乡”美誉,全镇桑园面积超过1300公顷,是“柳州市十佳桑蚕生产基地镇”,而该镇的下尧村更是“柳州市二十强基地村”,全村80%以上农户养蚕,全村养蚕年收入600多万元。但是,每年由于蚕农不注重对蚕沙的处理,全镇将近2000吨的蚕沙被随意堆放,直接导致蚕虫疾病多发,经济损失在20万元以上。
一边是问题长期存在,一边是产业迅猛发展。如何才能及时“对症下药”破解产业发展的障碍?为找准问题关键所在,该县两级政府进行了研究和走访调查,并请来了柳市农业局蚕农专家“把脉问诊”。原来,致使蚕虫生病的症结是,多数养蚕农户长期以来都采 用多批交叉养蚕模式,同时饲养小蚕、中蚕和大蚕,大量的蚕虫排泄物与病死蚕都被村民随意地丢弃、堆积在路边和桑园旁,造成了水质恶化、桑叶受到二次污染,蚕病接二连三无法清除干净。
“蚕是最爱干净的!我们人生活的环境脏点不要紧,但蚕生活的环境必须是清洁的。所以不要小看蚕沙污染,一旦引发蚕病就非常难搞。”寨隆镇下尧村村支书罗保青说。
2.破瓶颈:一举多得
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的重任在肩,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又不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变蚕沙为宝沙?两级政府拿出了好办法。“我们把完善蚕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清洁乡村相结合,进而助推特色产业升级,改变家园、田园面貌,从而实现一举多得的功效。”寨隆镇党委书记张奇丽介绍说。
5月份以来,寨隆镇党委、政府积极 引导群众转变发展观念,除了广泛组织群众收看农村环境治理、蚕沙治理宣传片,带领群众自觉科学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外,计划投入5万元集中规划修建200多平方米的简易蚕沙房20间,力争通过把蚕沙集中堆放后利用喷洒EM有益菌进行发酵处理,达到彻底消毒杀菌的目的。
目前,寨隆镇已经建成6间蚕沙房并投入使用,处理后的蚕沙不仅可以作为有机肥还田种桑,还可使村屯家园、田园和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另外,对农作物秸秆、菜叶、畜禽粪便等垃圾,该镇采用农田免耕技术、发酵堆肥等方式进行处理;对生产生活垃圾则进行分类堆放、定点倾倒等处理方式。
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清洁风暴”,将彻底让寨隆的家园、水源、田园面貌发生根本性转变,让“清洁乡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力推手。
日报通讯员吴再丽冯艳芳周燕妮
新闻推荐
今年头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85亿元,同比增长54.14%;全县财政收入2亿元,增长15.39%……6月捷报,传递出柳城县奋进发展的强劲动力。盛夏时节,走进河西、沙埔工业区,整...
柳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柳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