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过后,柳城县东泉镇村民汤建林每天都很忙碌:利用松树桩种植的那53公顷茯苓又成熟一批了,得及时采收回来;准备租种的另一片山林也基本谈妥了,得做些准备。忙归忙,汤建林脸上却是抑制不住的笑容——虽说第一次种植茯苓成活率只有40%,但他仍然收获了三四万元。现在有经验了,再次种植成活率达到80%以上完全没有问题,只要租到地,就不怕没收益。
汤建林的成功,正是柳城县利用“小资源”做活林业“大文章”,迅速做大林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柳城县在发展林业产业上做足文章,林业产业年产值达35.5亿元,让片片绿色山林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聚宝盆,推开了一扇扇幸福之门。
林业生产促增收
一直以来,柳城县就十分注重农、林产品的“农户+基地+企业”模式的发展,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2010年以来,该县通过“珍贵树种送村屯”“绿满柳城”工程等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活动,共新增绿化面积3488公顷,目前森林面积达80618公顷。全县林业总产值也连年递增,从2010年的18.2亿元增至2012年的35.5亿元,并荣获“全区林业产业十佳进步县”称号。
以40000余公顷商品林为基础,该县积极引导县内林业产业规模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引进和培育木竹材精深加工企业10余家;同时兴起茶叶、缫丝、食用菌等一批特色加工企业,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制,较好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就业,辐射拉动了全县范围内林农参与产业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部分乡镇村民还着眼于发展投资少、易管理、效益较高的绿化林木种植项目。在大埔、寨隆、东泉等乡镇,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苗圃,绿化林木已成为当地农民群众栽在田间地头的“摇钱树”。
林下经济谋发展
立足林业生产,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目前已成为林农“发家致富”的又一途径。东泉镇村民汤建林利用松树砍伐后遗留下来的树桩种植药材茯苓,而这些种植了茯苓的山林地同时还可以种植下新一批松苗,不仅让这些原来一直丢弃在林地里的废树桩“变废为宝”,还充分挖掘出了林地的经济价值,一举三得。
其实,林菌、林药、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模式,如今在柳城并不少见。近年来,柳城县在大力发展生态林、经济林建设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户利用林地、果地发展林下经济。该县在大埔、马山等乡镇建立林下经济建设项目,发展家禽养殖10万羽。通过养殖大户、示范户的辐射和带动,目前全县“林地鸡”“果地鸡”等禽类养殖规模达到100万羽,每年可收获1200万元,拓宽了农民致富增收的渠道。
生态旅游拓富路
利用森林生态优势发展旅游,挖掘森林资源的绿色发展潜力,是柳城县发展林业产业的又一做法。该县因势利导,群众依托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据统计,2012年生态游旅客人数为74.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
截至目前,柳城县生态旅游景区有14个。这些旅游景点,许多是群众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山庄,如古砦仫佬族乡蓬坡屯利用当地自然形成的红枫林开办休闲度假区,崖山景区以绝壁、怪石、洞景、古榕“四绝”吸引大量游客,不仅解决了农村就业,还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今年一季度,该县的旅客接待量就达到2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00多万元。
日报通讯员雷昕盘练郭春云
新闻推荐
5月22日,冲脉镇冲脉村村民韦淑东家的电脑前,村民陶学恒带着自己刚拍下的葡萄园图片,请韦淑东通过网络传给技术员“诊断”。看了图片,网络那头的技术员很快给出答复,还耐心地叮嘱陶学恒要注意的事项。...
柳城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城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