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中有关于“看菜”风俗的记载
小时候最羡慕电影里那些围着满桌山珍海味胡吃海塞的演员。后来从电影道具师傅撰写的文章里才知道,那桌上的佳肴基本上都是“看菜”——能看不能吃。
在合肥乡下采访,就听过几个“看菜”的故事,玩笑之余从心里透着酸楚。
一个是巢湖地方文化研究者昂云先生告诉我的,说的是一个歇后语:段家曹的肉——可以。
过去巢县人家家都不富裕,但家里来了客人还是要装一下门面的。
一次,黄麓段家曹来了一位客人,主人将平时舍不得吃的肉拿出来招待。可当客人正要动筷子时,女主人却迅速端起肉谎称没蒸熟。客人也是眼疾手快,夹了一块到嘴里,还口口声声说“可以,可以”。从此,“段家曹的肉——可以”在当地就成了某事可行的意思。
其实,缺吃少喝的年代,各地都有本土特色的“看菜”。
记得曾经在《桐城报》上看过一篇《系红绳的鸡腿》,说的是在鸡鸭贵如牛的年代,男孩头次到女方家相亲就把女方家的鸡腿吃了,结果连婚事也黄了。原因居然是女方家上桌的鸡腿是向村里人家借的,一村子也就指望那两只腌鸡腿轮流着做人情。
还有皖北,好友张长城说,那里有个看菜叫八方肉,做起来有点复杂,需经过煮、炸、蒸,三道工序。
选料必须是大块带皮五花肉,也有人家图省事以粉蒸肉代之。春节期间待客端上来,宾主均不会动筷子。每天来客蒸一次端上来,一般摆到正月十五,越蒸越香。
我的老家六安也有“看菜”,主要是年三十的鱼,现在看是讨“年年有余”的彩头,可我的记忆里是一直到正月十五每餐都端上桌,可就是不让吃,以至于能吃时已经有了怪味道。
当然不光安徽,别地似乎也有“看菜”。
比如民国时期武汉三镇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外地人去那里办事,当地朋友尽地主之谊,四荤四素四凉盘。
都是好打肿脸充胖子闹的,即使吃饱了桌上也要有许多剩菜才体面。结果当客人正要离坐时,主人又端出全鸡、全鸭。
作陪的是当地人,知道那是“看菜”不能吃的,客人哪懂呀,拿筷子就夹,结果发现鸡鸭都是木头雕的,上面浇了一些勾芡菜而已。
其实“看菜”古已有之,据说始于唐兴于宋。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专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里面有如此字样:“酒未至,则先设看菜数楪,及举杯则又换细菜。”
著名作家李开周曾撰文专门介绍《东京梦华录》里描述北宋皇帝办寿宴的场面:文武百官和各国使臣来贺喜,殿上殿下几百张餐桌,没开宴的时候,每张餐桌上都摆着几道看盘,也是用烧饼、麻花和枣糕之类摞成金字塔。再给辽国使臣单独开一桌,桌上用煮熟的猪肉、羊肉、鸡肉、鹅肉和兔肉摆成五道看盘。由于熟肉很软,不能摞塔,所以先用丝绳拴成束,再一束一束摆到盘子里。这些看盘同样不能吃,谁吃谁丢人。
当然,皇帝老儿的“看菜”绝对不是因为穷拿不出美味,更多的是出于礼仪的需要。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天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闭幕,通过了多项人事任免。会议任命张棉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任命陶芳德为安徽...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