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刚在金斗河里搜集了数万枚各个朝代的瓷片
都说合肥是个文化厚重历史悠久的城市,那是有大量史迹证明的。其中,考古发现是重要佐证之一。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中华全国古玩商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李国刚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合肥“金斗城”时期的珍贵遗存。
壹
说“”,当然首先得搞清楚何为“金斗城”和“金斗河”。
所谓“金斗城”即唐城。唐朝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合肥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城池。因为古城内有一条金斗河,史称金斗城,后来成了合肥的别称。
而金斗河在《嘉庆·合肥县志》有记载:“唐杜刺史作斗门,引肥水入金沙滩,故名。由西水关东注,汇诸池圩水,迤南为筝笛浦,过谢家坝为藏舟浦,又东过蜀源桥、惠政桥、镇淮楼桥、九狮桥出东水关。”
昔日金斗河畔“百货骈集,千樯鳞次”,两岸“悉列货肆,商贾喧阗”,几十座石桥横跨河面,两岸杨柳依依,有小秦淮美名。
李国刚老师指着合肥老城区地图告诉我们,据六安人潘镗在《闭水西关记》里面记载,明朝中叶,刘六、刘七发动农民起义,庐州知府徐钰担心合肥城西北水闸难守,于是下令将水关堵塞。于是,流经城内的金斗河一段再无水源,日渐淤塞。
至今,还有不少人对当年填平金斗河颇有微词,但看过民国时期金斗河老照片的就会理解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金斗河已经是死水一条,被称为合肥的“龙须沟”。
贰
合肥作为历史上江淮之间首屈一指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成为南北交换过程的中转站,南方的船到此换北方的船继续向北进发,北方则反之。因此很多东西在运输过程中被打碎,而当时处理这些破碎物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其扔进河道里。
出于对瓷器收藏的爱好,李国刚老师前后用了十年时间,几乎每一天都在寻找,从金斗河里发掘出大量当时被遗弃的陶瓷碎片,并在北京举行大规模展览,意义与难度之大被业内评价为“需要一群专家经过数年努力才能完成”。
“从隋唐到宋,中国瓷文化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瓷片中看出,合肥在隋唐期间曾经的辉煌和古老的文明。”李国刚老师说。
他把自己心爱的宝贝展示给我们看,从其中挑拣出一块黑底上有茎叶纹路的瓷片,用手指摩挲着不规则的茎纹:“这是宋代福建建窑产的建盏,叫黑釉木叶纹茶盏。”
这种茶盏有束口、斜腹、圈足的特点,通体黑釉,釉色温润,晶莹光亮,底足露灰白色胎,内壁饰木叶纹,从工艺上说,属于贴花的一种。具体方法是待天然树叶浸水腐烂后,将留存的叶脉贴在已施过黑釉的胚胎上,敷黄釉经高温一次烧成。
烧成后的桑叶呈黄色,与黑色地釉之间形成对比色,树叶的形状、茎脉在黑釉衬托下清晰可见。这种取材自然,极富写实风格,朴实无华,却意境悠远,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
在宋朝时期,中国人讲究饮茶风尚,上层阶级将斗茶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盛行一时。黑釉茶盏便是当时盛茶的器具。
人们的饮茶习惯是将茶经过蒸煮后发酵,用茶碾子敲碎后调成糊状,放进茶盏,用刚烧开的水冲进去,形成的茶是乳白色的,并且能够闪烁出明快的五彩光,与黑釉茶盏颜色形成对比。
“人们所谓的斗茶就从这口味及颜色中争出高下。”李国刚老师又挑出由景德镇最先烧制的湖田窑,由此在元代之后,明,清的官窑都在景德镇烧制,使之成为中国瓷都。湖田窑的特点就是“洁白得像玉一样”,他评价道。
之后他又相继拿出一对来自福建青云窑具有民族特色相对完整的瓷碗,一块印有部分鬼谷子下山图的元青花碎片……
叁
面对我们“原来金斗河里有这么多好东西”的感叹,李国刚老师说:“合肥有了金斗城和金斗河,我们就从瓷片上看到了骄傲。合肥传统文化遗存保留下来的很少,元青花在当时只能被达官显贵拥有,可以反映出合肥的盛况空前,经济地位是不一般的。”
合肥当地人学习古陶瓷的过程主要从金斗河开始,从这里开始一点一点进行认识。李国刚老师说:“陶瓷里的知识取之不尽,是知识的海洋!” 在李国刚老师取“修学严谨”之意的“修敬堂”里,陈列铺展了大大小小数不尽的瓷片。其实在早年间,他潜心修炼书法,渐渐从书法的笔画中得到启发,想要追本溯源,探索中国一些线条的形成与变化,便涉足瓷器。
从研究金斗河遗存到现在,他从十多万瓷片中精选出一两万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瓷片,哪个窑产的,哪个年代的,属于什么种,全都详细完整地记录下来。
当我们问起这金斗河里什么窑的瓷最多时,李国刚老师回答道,八大窑系中吉州窑、湖田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等基本都有,但是宋的五大官窑则很少。
不过属于官窑中的定窑却很多,李国刚老师说,这是因为定窑“官民皆用”。官家命令民间烧窑,供给官家。除此之外为了窑炉生存,瓷器也对外经营,因此产量巨大。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昨天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闭幕,通过了多项人事任免。会议任命张棉为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任命陶芳德为安徽...
六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六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