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样□黄山茶人
祁门芦溪不知去过多少次,每次去都有新发现。甲午盛夏,再走芦溪,竟然又见到一款奇茶——筋皮茶、渔夫茶,令人好生奇怪。
从屯溪动身,经高速到平芦公路,一路山风习习,云雾缥缈,正是做茶好时节。到孙义顺安茶厂,首先见到是屋内靠墙两垛高过人头的毛茶,尼龙袋盛装,整齐码放,我知道那是对九月白露节气精制时刻的等待。地上另有几只包装完好的小袋,白色黑字,印着“孙义顺六安茶”字样,一副整装待发模样。经问,果然是即将发往上海茶货,满载香韵,正待出发。如此黯然茶韵,昭示今年安茶销路较好,大有越过去年的态势,故茶事安排超前,有条不紊,欣欣向荣。
镇响老板泡茶以待,端来透明玻璃壶,我看汤色橙红明亮,晶莹剔透,艳如琥珀,胃口大开。急忙斟杯开饮,感觉滋味特好,不但鲜醇甘爽,带箬叶清凉,且香气幽幽,陈香轻飏,如丝如缕,不细嗅难以觉察。我连饮数杯,过足馋瘾后询问,此茶何年?老板回答:2007年的货,不过是茶朴,但比通常茶农喝的那种好,属第二道拣剔,有芽头乳花,茶汁浓,茶味好。从前安茶在南洋被奉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尤其水手船工把它作为随身必备神药,下海打渔买不起好茶,就买这种下等茶,故叫渔夫茶,也叫筋皮茶。
渔夫茶、筋皮茶?此话我头次听到,既形象,又新鲜,感觉好奇,立马取来茶听,伸手掏茶翻看,果然是一堆乱梗杂碎,刚硬颗粒,铁锈红色,线头长短,粗细不匀,毫无茶样,看相几乎糟糕。顿时我想起千百年来农家常喝的茶,那叫收山茶,即采摘过后的茶尾,茶汁也是浓郁有加。继而再忆及自己当年在祁门茶厂做茶,同样也是泡喝这种茶,即拣剔出来的茶头,规范称呼叫茶梗,虽看相不雅,然因内汁劲足,美味依然无比,香韵穿肠过,氤氲贯至今。梁实秋先生写《喝茶》文章,其中就有:有同学来自徽州,只知道茶叶是烘干打包捆载上船,沿江运到沪杭求售,剩下茶梗才是家人饮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谓“卖席的睡凉炕”。如是者,无疑都是一类,即上等茶尾巴,委屈被称下脚茶。犹如山姑,不事打扮,质朴内含,用以解渴,最为上乘。事后再“补功课”,得知此茶早年在东南亚市场就有,老茶行对内地安茶要再加工,精选安茶时,挑出嫩枝梗,专供低收入人家饮用或入药,说是茶品最神秘,只见茶梗不见茶叶,整体就是茶梗茶,干嗅有火香,汤味温顺。因滋味较为芳香、甜润,故美其名曰:六安骨。特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祁门安茶停止生产,而许多香港人家因生活艰难,必须购买六安骨,用以家泡壶茶使用。香港的小茶商,便向批发商购入廉价的铁观音和水仙茶,挑选出茶梗焙火后,廉价外售。其时计划经济,茶叶出口为限额,售家便在茶叶中摘取茶梗销售,再后来售家干脆要求福建出口公司专门处理茶梗外售,福建公司做了,然摘下茶梗按比例配套茶叶供应,但价格不变,售家哭笑不得。这些物尽其用的地道香港产物,也曾风靡一时,对于上一辈香港人仍记忆犹新。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内茶叶出口改革,安溪茶商自行出境卖茶,不再带茶梗配售,六安骨从此消失,弄得老茶客念念不忘。
坦率说,品味渔夫茶、筋皮茶、六安骨,感觉不是窘迫,而是纯洁美感。究源头,在于安茶原属黑茶,祛湿解暑、温顺暖胃、舒怀定神,越陈越香,历来受两广和东南亚人所爱,曾获圣茶誉称。尤其近年经县内外商家联手叫卖,茶名远播,奖誉频临,销售势头更火。喝一点,藏一点,几乎成都市文人白领追逐趋势,似滚动雪球,群体愈发扩大。如今发现其下脚茶,居然也是宝贝,真是意外之得。物有上中下,人有三六九,茶也不例外。上等茶固然可当茶霸,而下等茶岂可慢待,这叫茶也不可貌相。譬如此等渔夫茶、筋皮茶、六安骨就是尤物,品相一般,然内涵丰富,领略过后,被原味包围,幸福溢满身心,给人以心灵震撼,那叫一个“爽”。有鉴于此,我当即以“中国圣茶,香气蓬勃”为题发一微信,既为深山好茶做点吆喝宣传之事,尽一份玩茶之责,也要向茶友热情一荐,在追崇原生态纯自然时代,建议重视茶头茶梗,以品味汁水更好,茶韵更佳,香韵更幽的“真家伙”,追到质朴的源头,那才叫“嘚瑟”。
有哲人说,人生最好作品,是你待过的时光。体味当今农家,享受原汁原味的收山茶,感觉自然清新,有天人合一的田园美。回味自己当年做茶的岁月,亲切温馨,有往事峥嵘的经历美。此时又遇安茶香梗,似乎又享受山川野趣美。人生际遇,兴许就是如此。
新闻推荐
屯溪 董建李济仁先生捐赠徽州文化博物馆的书画作品中,有一件江国栋行书四条屏,钤两方印章,一为白文“江国栋印”,一为“乙未翰林”。包铭新先生《藏扇笔谈》“翰林扇与状元扇”...
六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六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