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验中学(原滁州师范)建校60周年,也是转型中学10周年。10年来,实验中学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各个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学校从首届招生的仅4个初中班,到今年的初中在校生近2000人,从首届高中招生的4个班,学额不足200人,到今年的高中在校生2000余人。校舍建筑面积由转型之初的不足3万平米,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校区建筑面积近6万平米。10年来,实验连续获省文明单位称号。因转型成功,办学成绩进步突出,2006年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荣膺“安徽省示范高中”。
如果说实验中学10年转型有所发展、进步,归纳起来,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一、继承滁师传统,培育实验精神
滁师有50年的办学历史、50年的文化积淀,倡导奉献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滁师人的座右铭;管理有序,不忽视细节,“师范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是滁师的管理格言;重视师德规范,“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是对教师的警示,这都是师范的优秀传统,也是学校建设的根基。我们认为,转型不是与师范的割裂,更不是重起炉灶,而应根据中学办学的需要,对师范的传统予以继承并赋予新的内涵,将优秀的师范传统融入实验精神的培育之中。在转型的困难中激发奋斗精神。转型之初从师范办学的佼佼者到中学办学的弱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落差。10年来,我们一直倡导艰苦奋斗,要想改变现状,主要靠自己的苦干,靠自身的积极投入。
在转型的过程中倡导奉献精神。作为中学办学的后起者,我们唯有在教育教学中以更加敬业的态度、更多时间的投入、更大精力的牺牲才能有所突破、发展。实验人爱岗敬业的感人事迹难以历数,西校区扩建急需资金,学校一声号召,全校教职工积极响应,一周内就筹措资金500余万元。解了燃眉之急。2003年为西校区学生公寓工程按时完成,校领导整天泡在工地上,协调工作、监督质量、督促进度,保证了新学期开学使用。
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协作精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年级组、班套、班主任,这种组织形式。年级组全面负责全年级的教育教学。组长管理班套、班主任,教师实施学科备课组长负责制,每周组织至少一次集体备课,每学期组织本学校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班套负责人管理几个班级工作,协调教师间、班级间事务。班主任除了教育管理学生,还承担本班级课任教师的工作协调,定期召集课任教师分析学情,适时调整各学科作业量、课时量,以使学生各学科成绩整体提升。
10年来,凭着这种精神,解决了办学规模的制约问题,办学成绩年年提升,生源质量大幅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格局。
二、更新办学理念,追求培养价值
转型初期,学校为迅速进入中学角色,走出去,请进来,全面学习中学办学。远至北京、上海,近到市内,复旦附中、华师大附中、启东中学、南师大附中,马鞍山二中和市属所有示范高中都留有我们登门求教的足迹。这一切,无疑极大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提升了我们的办学能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学习他人办学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审视分析自己,思考着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走出自己的办学之路。经过几年摸索,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
把“领导”改变为“服务”。10年来,学校始终把服务理念贯穿在学校的管理之中,坚持领导为师生员工服务,行政为教学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领导率先垂范,行政紧跟教学,教师放下架子。观念变,态度行为随之变,和谐高效的工作氛围必然出现,学校就有凝聚力。没有升学率的学校不会是好学校,只有升学率的学校也不是好学校,学校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具备知识、拥有能力、人格完善的人。为此,我们明确:学校工作,教师为本,教师工作,育人为本,己不正,何以正人,己身正,不令而行。承担育人任务的教师应该具备为人师表、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专业扎实、勤于工作、甘于奉献。所以,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建设必然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转型之初,学校就制定了《关于师德建设的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措施配套。
改变党组织构建形式,把教师党支部建立在年级组上。这一构建形式已经实施了几年时间。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意义重大的改变,支部建在年级组保证了党组织工作上的针对性。组织工作可以在时间上与教师的工作协调一致,而不致冲突;在内容上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更好地体现党对教育的领导作用。学校每学期由分管初高中部的副校长负责召集随机抽取的每个班级的家长代表开座谈会,听取意见,重点在于师德方面。采取同样的方式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听取学生反映。教导处,政教处每学年组织收集一次全校性的学生对老师的无记名的测评意见,测评内容全面,但以师德为首。
长期坚持师德建设,使我校出现了一大批师德形象突出的教师。师德至上,成为实验教师的道德追求。师德高尚,教育教学的责任感自然强烈;师德高尚,教师形象就是最好的楷模,教育教学的效应也必然提升,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的出现是实验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因。
在学生培养上,我校明确拓展培养范围:文化知识、健康体魄、艺术修养、力求全面;明确培养目标:能力完备、品行端正、人格健全、力求完奋;确立培养方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活动、有效链接。学校专门成立艺体工作部,有组织有系统地开展文体活动,以此强健学生体魄,艺体学有所长,情趣有所提升。学校专门成立家庭教育研究室,办好家长学校、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条件,把学校和家庭拧成一股绳,纳入一条道。
三、以人为本,为师生搭建成功的平台
发挥老教师的作用,推行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明确责任,明确时效,既激发了老教师的责任感、成就感,也迅速培养了新教师,实践上看,效果明显。设立骨干教师教研业务负责制,定期组织教研活动,追求教研效果。改变评价机制,所有教师都接受学校和家长的全面评价,所有的评价的均阳光操作,使优秀者有成就,落伍者有压力。
鼓励教师出成果,我校的奖励制度向教师倾斜,向教学教研倾斜。有力地促动了教师的发展。
近年来,学校教师教学教研成果丰硕,每年获国家、省、市教研成果奖的就多达百余人次。今年9月,龙明明老师代表安徽省参加全国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优质课评选,荣获全国一等奖。
投建数字网络,拓展教学手段。学校9年前就投资建设了全省首家数字化网络,为教师人手配置一台手提电脑,联系开通多家教育网站,拓展了教师专业视野,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育教学效能。
培育校园文化、拓展成长空间。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充分发展,文化课的传授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要使学生充分发展,就一定要在校园文化上下功夫,否则学生的充分发展就无从说起,更无从实观。
系列化、特色化的校园活动就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发挥数字网络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我校高中部住校生多,双休日固然可以一放了之,但不利于学生成长,我校以高中年级组为单位利用周六安排学生观看优秀的电影、电视剧,高一学生进校起,已经观看了《建国大业》《亮剑》“百家讲坛”系列讲座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家长的称赞,甚至走读学生也自愿到校。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尤以学生才艺表演、歌咏比赛见长。每学期,学校都组织班级、年级乃至全校性的才艺展示活动,不限范围、不限方式,鼓励人人参与。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让每个学生有展示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每学期组织的歌咏活动中以全校性的大合唱为最大亮点,全体学生、教职工参加的大合唱比赛,歌声嘹亮、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10年来,尽管有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我们深知任重道远。
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完成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任务。我们将坚持弘扬实验精神,努力奋斗!我们将坚持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力求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才。我们的目标是把实验中学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滁州实验中学60周年校庆大合唱。
滁州实验中学校园一角。
新闻推荐
安全帽下的坚守 本报记者葛新亮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