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
梁漱溟终生都没有忘记沂蒙山区的一次大餐。
1939年5月底他进入沂蒙山区,考察敌后游击战和军民抗战情况,了解乡村现状,会见参加了乡村建设工作的同事和学生。不巧的是,他刚到达不久,就遭遇了日军出动3个师团对鲁南地区发动的大规模扫荡。6月10日这天他们先到了东郭庄(今属于沂水县泉庄镇)村外的树林下,碰巧遇到八路军一个非战斗员组成的工作团,经过与工作团负责人张天民接洽商谈,他们随工作团行动,中午来到了九山官庄(今属于沂水县崔家峪镇)。当时在这里的大众日报社长匡亚明得知梁漱溟到来,马上过来看望他。不一会儿,东郭庄方向开始了激烈的战斗,枪炮声不断传来。他们和工作团一起,在这里休息到午夜,又开始马上转移,翻过高高的摩天岭,跨过西边的公路时天也恰好亮了。11日早晨到孙家官庄正准备休息一下,村前又竖起了日本旗,他们只好赶紧再次转移。中午,梁漱溟一行和工作团来到了虎崖庄(今属于沂水县崔家峪镇)。
梁漱溟吃的那次大餐就是在虎崖庄的这顿午饭。
经过从下半夜开始的紧急转移,大家这个时候已经饥渴难耐。工作团派人进村联系,庄长很快就过来对接,在接洽中工作团提出让村里供给养,同时为大家准备一顿午饭。庄长看着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脸上掠过一丝不易觉察的愁容。但这里是老根据地,村干部和村民都很有觉悟,群众基础好,所以庄长还是一口答应下来,不过有些难为情地告诉大家,最好不要进村,因为人员太多,目标太大,有被敌人发现出现危险的可能。同时,有些老百姓也担心,如果大规模进村,引来敌人的话村子会被毁掉。大家一听,都觉得有道理,梁漱溟也点头表达了首肯之意,战争已经把老百姓都培养成有军事常识的人了,这是可喜还是可悲呢?他立即坚决地摇摇头,小声嘟囔道:“但敌人来了没有这些常识又怎么行呢?”这时候庄长指指不远处的大山建议说:“那儿有一条山沟,不到跟前根本发现不了什么,你们可以先到那儿去休息一下,饭做好了的时候我们就给送过来。”看到时常有敌人的飞机在天上高低盘旋着,明显是侦察机在侦查地面的情况,工作团指挥大家赶紧到山沟中隐蔽。
来到山谷中,梁漱溟放眼四望,山上树木不多,大多地方都是一些小灌木和草本植物,大小石头高低错落地卧在那里,有些石头明显是水土流失后裸露出来的。好在已接近夏季,植物茂密,有红的、黄的、蓝的、紫的野花,争奇斗艳。也有些麻雀和其他小鸟不时起起落落,对残酷的战局漠不关心。
看看山谷中聚集的500多人,梁漱溟想不明白,庄长回去怎么做这顿饭呢?那得费多少事儿啊?
一个多小时以后,有村民就陆续用钩担一头挑着一个瓦罐向这里走来,虽说一批三俩五个的,但越来越多,罐子中盛的就是给他们准备的午饭。
工作团的负责人张天民双手呈喇叭状,大声喊着安排以什么顺序分发今天的午饭,让大家按照各自所在班组由负责人亲自掌勺,喊完后他先来到一副担子跟前:“梁先生,抓紧过来吃饭吧。”随后,他亲自拿起用长把儿葫芦一锯两半制成的小勺子,先伸到瓦罐里使劲搅了搅。梁漱溟这时候看清楚了,里面是用小米、蔓豆(当地方言叫爬豆)、红薯制成的浓稠的粥饭,都还冒着腾腾的热气儿。张天民先给梁漱溟一行分发了热粥,然后才去照应别的地方,临走前嘱咐说:“这一挑子就是你们的了,吃完后自己再舀就是啊。”整个分发场面,显得秩序井然。
梁漱溟觉得里面的红薯是那么甜,蔓豆越嚼越香,小米软糯可口,不一会儿就吃出满头大汗,很有意思,也很过瘾。
同时,他也看到了蕴藏在民间的巨大能量,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庄长能发动村里人做出500多人的饭,这说明大家对抗日军队、对共产党八路军充满热爱,得民心者得天下,日寇必败无疑。
这顿饭虽然简朴,却因其规模大、吃饭地方特殊,还不断有敌机飞临,所以永远留在了梁漱溟的记忆里。
新闻推荐
沂水县龙家圈街道把抓好安全生产和疫情防控同安排、同部署,抓紧抓实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对14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服务,由街...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