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军
1951年8月,巴金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在沂蒙山区走访座谈,重点考察了沂南县第一区(东平区)单家庄、山旺庄两个村。巴金到来的时候,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尽管饮食安排得很简朴,但却都是有沂蒙山地域特色的饭菜,给他留下了难忘的深刻印象。
沂蒙山区过去交通不便,清《蒙阴县志》中曾云,“……千山环其外,百流出其中……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康熙《沂水县志》中写道:农业种植结构单一;道光七年的《沂水县志》则描述,“艰食之外,奇珍弗问”,“所有者只谷属数种”。这都是对整个沂蒙山区的准确写照。
巴金一行去沂蒙山区时,当地虽然条件有限,但对他们一行的到来进行了热情招待。8月10日晚上到达沂南县城驻地界湖,第二天一早服务员就给每人送来了两个生鸡蛋,这是让他们起床后、早餐前“亲鸡蛋”(冲鸡蛋茶)喝的。“亲鸡蛋”是沂蒙山方言,当地普遍认为早上起床后开水冲鸡蛋喝能让人身体更加健康,这也是待客的隆重礼节。这种吃法很科学,鸡蛋打在碗里,将蛋清蛋黄搅拌均匀,直接用沸水冲熟,能够缩短鸡蛋营养受热破坏的时间,保持营养成分的最大量。
随后,每天早上都是如此,巴金在8月11日的日记里对此有记载,在8月18日,巴金也记录了早晨“起来后先冲蛋两大碗”的事儿。
巴金在这里还吃过3种面条,他分别叫作“大卤面”“少子面”“蒜泥麻酱拌面条”。分别是8月3日在沂水城午餐、8月10日沂南县政府驻地界湖晚饭、8月13日去单家庄后回乡公所的午餐。巴金是按照自己的理解记录下来的,实际上他吃到的应该就是两种面条。一种是浇盖卤子的面条,一种是搅拌蒜泥麻酱的面条。巴金说的大卤面应该是打卤面,少子面应该是臊子面,但这在沂蒙山区并不作区别,当地就是当作一种面条的,只是用料不同,风味不同而已。由于浇的卤子不同,巴金就认为是两个名称的面条了。当地只有在接待重要客人的时候,才会将煮出的白水面条盛在碗里,同时将做好的卤子浇在上面,而平时家居能吃上白水煮面条就是很难得的饭食。卤子做法比较多,就地取材,比较随意,有荤有素。过去常用的材料就是猪肉、鸡蛋、豆腐、黄花菜、山菇等,最后再撒上生鲜香菜。巴金吃到的有卤子面条,他叫大(打)卤面的那次是素菜卤子,叫少(臊)子面的那种是有猪肉片的荤菜卤子,这两种浇盖儿的食材,在沂蒙山区统称卤子,那时候并不作详细区分。巴金吃到的第二种是“蒜泥麻酱拌面条”,一般是夏天才做的,将面条煮熟后捞出放入早已凉好的开水里面,随后再捞入碗中,这样面条不黏,然后将蒜泥麻酱加进去搅拌均匀,在夏日能刺激味蕾,增加食欲,还有解暑作用。尤其是沂南迎接他们吃的那顿晚餐,令巴金印象更加深刻,他说,“不分大中小灶一律少(臊)子面,甚为可口,一致称赞。”
给巴金留下重要印象的还有小米绿豆粥,沂蒙山区山多地少,小米、绿豆耐干旱,适合在贫瘠山地栽种,尽管产量不是很高,但毕竟是一种粮食出产。特别是夏天,家中来重要客人的时候,往往会熬上一锅,既能充饥,更能起到解暑作用,是隆重的待客礼节。8月14日,巴金一行去单家庄、山旺庄走访后回乡公所午餐时,餐桌上有绿豆小米粥;8月15日从单家庄到乡公所午餐,吃的是一个馒头,一碗小米绿豆粥。沂蒙山区的馒头有两种,圆形的叫“馍馍”,长形的叫“卷子”。馍馍揉制更精细一些,卷子是揉好面直接用刀剁开上锅蒸熟的。如今,单凭日记,我们已经不能确切知道巴金吃到的那个馒头到底是哪一种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齐静当下,潍坊高新区规划占地2.45万亩的某重点项目正在施工中。高新区能够集中连片供应如此多的土地,除了...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