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县地处鲁中南腹地,总面积2434.8平方公里,在全省县级行政区划中列第二位,辖16个乡镇、2个街道、1个经济开发区,人口115万。沂水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嫂的故乡、沂蒙精神主要发祥地,是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大众日报诞生地。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整治山河、兴修水利,新建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40座,库容总量达到7.43亿立方米,水利建设和管理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有效保障了沂水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安居乐业。修建水库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移民。沂水人民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舍小家、顾大家,46450人抛家舍业、离别故土,分别安置到14个乡镇。其中,整体搬迁75个村庄、12174户、39728人,还有2690户、6722人分散安置到150个村庄。
高点站位巧布局精准发力奏新曲
沂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移民工作,成立了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任组长、县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的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水利移民工作和库区移民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为水利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水利部门始终把移民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强化措施,压实责任,充分发挥部门组织协调、统筹规划和监督实施的职能作用,移民工作走在全省、全市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市水利工作先进集体、全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先进单位。
该县以移民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移民扶持项目遍地开花,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以来,完成投资5849万元,新建200多处移民工程项目,硬化道路近30万平方米,发展高效节水灌溉3500多亩,修建桥梁、拦水坝20处,新建文化大院7处,整修河道3000米,建设移民活动中心1处,发放移民直补资金5539万元。随着移民工程项目的实施,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库区呈现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移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空前提高。
移民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沂水县在加大库区群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库区村容村貌,投入资金30多万元,采取文字、图画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所有移民村居显要位置粉刷宣传标语2000多平方米。一面面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贴近实际的移民文化宣传标语,成为移民群众的“天然课堂”,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积极发挥水利行业优势,打赢移民扶贫攻坚战。先后完成扶贫投资1.26亿元,惠及71个贫困村、7500名贫困群众。工作中,重点推进移民产业项目扶贫。两年来,完成投资1390万元,实施了蔬菜大棚、入股合作社、光伏发电、发展农家乐等扶持项目,收益近57万元,帮助4291名贫困移民实现精准脱贫。其中,投资54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共安装光伏板2504块,总容量达651千瓦,年收益26万元,2024名贫困移民直接受益。南黄家庄村新建650平方米的农家乐1处,帮助28个村、434名贫困移民群众实现脱贫,移民扶贫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绿水青山共为邻移民新村美如画
沂水县整合各类资金2000余万元,按照“规划统一、错落有致、人水和谐、生态自然”的风格,连片整体推进龙家圈街道南黄家庄村、柴山村、李家庄村和西中峪村等4个村庄的美丽移民村工程。共新建文化娱乐广场3处、8097平方米,硬化道路7030平方米,铺设排水设施和路沿石 1000多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42盏,整理砌筑石墙400立方米、景观矮墙40立方米,新修石板路1320平方米,新建藕池节点2处、景观节点11处,栽植大叶黄杨、小龙柏、樱花、木槿等各类苗木3万余株,打造了“饮水安全、道路平坦、环境整洁、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的美丽移民村,凸显绿树、红瓦、石墙、石房特色的沂蒙风貌,留住革命老区风俗传统和文化乡愁。
美丽移民村工程项目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水利服务业发展,加快了水利新旧动能转换的步伐。近 1000平方米的移民文化博物馆已开始内部装修,通过历史实物、沙盘展示、浮雕泥塑、虚拟演示等技术手段,将全面生动的呈现水利移民历史文化和新时代建设成就。南黄家庄依托丰富的山水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打造了“鹰嘴崮下钓鱼岛、龙泉湖畔黄家庄”旅游品牌。东李家庄村和西中峪村发挥“近城、近水、近山、近景”的优势,建设乡村休闲体验园,发展优质桃、葡萄种植300亩,成为县城居民的采摘园和生态农业观光园,经济效益显著。
刘兆增
新闻推荐
2018年4月,在“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中法两国人文交流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墨缘巴黎--荣耀法国艺术殿堂》纪念邮票由国...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