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亓莹莹 通讯员 吕晓晖
今年以来,农高区立足全区资源优势,力求做大做好农高文章,积极引导企业引进并推广新技术,发展特色生态农业,致力打造国家级农高区。
不施化肥农药的高科技
在农高区寨里镇公庄水库的东侧,200多亩绿油油、生机盎然的生姜十分醒目,这是农高区生姜种植试点。在这里,种植生姜不喷农药不施化肥,而是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与植物疫苗技术保障正常生长。据了解,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利用微生物菌种将植物秸秆转化为农作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热量和有机物质,荣获了2010年第27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农业科学技术大会最高奖;植物疫苗技术则是通过外来活体或活性物质,激活植物体内的抗源产生抗体,从而对入侵的病菌产生抑制、酶解、致死等作用,提高植物的免疫功能,达到防治病的目的。目前,农高区已流转5000亩土地,开展技术推广,计划3年内实现技术全覆盖。
“只喝水的蔬菜”
近日,在农高区杨庄镇以色列生态水培种植现场看到,新建的1.08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主体已完成,正在加紧安装设备。据负责人介绍,这里所引进的以色列生态水培种植技术是世界上最洁净、成本最低、对环境最友好、生长最快、最安全的种植技术,生产过程采用浅水浮板水培技术,耗水量仅为普通地面种植的10%,单产却可达到传统地面种植的20倍。下一步计划后续建智能温室6个共8万平方米用于推广水培技术。而在润百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900亩蔬菜与食用菌种植过程中引入农业物联网及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实现对水源、光照等环境指标的精准控制,既降低要素投入,又提升产出效率30%以上。
变废为宝的循环种养模式
农高区引导成大农业与中国农业大学何伟勇教授合作,探索发展了“猪—沼—菜—果”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模式。该技术通过无害化生物发酵处理将畜禽粪便制成有机肥料,将农业发展成为一种“食物网”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系统,实现废弃物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目前已发展示范基地300多亩。
积极引进技术、主动对接技术、加快推广技术,农高区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一个品质优良、效益突出、产品绿色的高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雏形初步显现。
新闻推荐
本报1600000热线消息 (记者 通达 长天)昨日,家住牡丹区高庄镇孙楼村的一位村民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从去年起,我们村开始统一种植牡丹,政府部门承诺每亩地给予种植补贴1100元。但等了一年多了,补贴款...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