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回来好,咱们镇创业扶持政策力度大,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每月都来免费指导培训。在我们的带动下,现在村里从事淘宝业务的有80多户,淘宝商铺300多家,成为牡丹区淘宝专业村。”牡丹区高庄镇圈头村村民李建伟谈起自己回乡创业经历时表示。
高庄镇党委、政府启动“归雁工程”,“走出去,请回来,留得住,有发展”,在“乡情、亲情、友情”的召唤下,一批在外打工的创业人员相继走上了返乡创业之路。
精准识别建“雁库”
镇党委书记张绍斌告诉记者,高庄镇是外出务工大镇,全镇常年有2.1万人在外务工。经过多年的拼搏, 在外的高庄人有相当一部分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管理经验。随着沿海发达地区资源日趋紧张,沿海向内地产业梯度转移步伐的加快,一些外出游子盼望回乡发展。
高庄镇积极张开怀抱,拥抱归来的游子,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式在外人才信息征集工作,构建“一对一”对接机制,即一名在家人员对接一名在外人才,在全镇形成人才联络网格化管理。下发了《高庄镇关于开展在外人才信息征集工作的通知》,出台了《高庄镇关于在外人才信息征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征集对象详细界定、精细化识别管理。目前,高庄镇共召开动员会、座谈会、交流会60余次,全镇征集在外人才360余人。
巧用乡情引“归雁”
东头村村民张孝礼,在宁波慈溪打工十多年,一直从事葡萄种植。在亲情的感召和镇村党组织的帮助下,2015年,他回村成立了大张农场合作社,带领乡亲们种植葡萄,免费为种植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当年种植50亩,取得了好收成。在他的感召下,同样在宁波慈溪的张国华等人返乡创业共同发展葡萄种植,在他们的带动下,周边100多户农民开始种植葡萄奔向致富路,2016年合作社葡萄种植面积达到700多亩,每亩年效益可达1万多元。
“为吸引有创业意愿、创业能力和智力支持的在外各类人才回乡创业,高庄镇启动‘亲情回引\’计划,依托传统节日邮寄‘家书\’交流,依托在外民间机构定期走访慰问交流,依托亲朋好友交流,广泛联系在外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学术上有成就、对家乡有感情的‘五有人士\’回归创业。”张绍斌表示,通过以上措施,在全镇营造“以情感人谋回归、外派打工促回归、依托回归带回归、全民动员引回归”的人性感召态势。
多点发力促“雁飞”
徐胡同村村民徐学斌,在南方打工,一步步从技术工做到负责人。去年,在镇村党组织的动员下,他选择了返乡创业,引进了山科电子和扬州新朗电器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加工三星耳机和数据线,投资建设了电子产业园,目前已投资5200万元,厂房建设已经完工,进入设备测试、产品试生产阶段,提供就业岗位360个。“我回乡创业,政府帮了很多忙,包括招工和销售等,现在企业运营很好。”徐学斌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邓楼村村民邓宝山,一直在外地从事实木家具加工,在高庄镇服务组的感召下,回村创办了大山红木加工厂,为周边15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邓宝山本人荣获高庄镇2015年度“造福桑梓之星”。
为及时解决返乡创业者的问题和困难,今年年初,高庄镇成立了返乡创业服务小组,专职负责人才返乡创业相关信息的搜集反馈、综合协调工作,“一站式”办结返乡创业人员在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协调审批等业务,积极推进“保姆式”服务。同时组织镇便民服务大厅、经贸办、工商所等部门,搭建创业载体、创业融资服务、创业技能培训等“三大平台”,为全民创业提供重要支撑和坚强保障,着力打造“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归雁经济”。高庄镇还专门为回归企业和在外成功人士设立了年度表彰奖,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投资热情,树立回归企业的良好形象,大张旗鼓弘扬造福桑梓的典型模范,营造返乡创业有地位、有名誉、有尊严的正风气。
如今的高庄镇,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脱贫攻坚”的新趋势,“归雁经济”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截至目前,高庄镇已先后对120多名返乡创业人员进行了免费创业培训,30多名返乡人员创业已初见成效,创办各类经济实体5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近2000多个,其中贫困群众参与的就业岗位就有300多个,“归雁经济”助推脱贫攻坚效应初现。
记者 祝见华 通讯员 聂小猛
新闻推荐
作者:张彤时报讯 (记者张彤)本报从今年4月起连续报道的山东沂水纪王崮大型春秋古墓考古发掘工作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考古挖掘出大量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更是震惊全国。这些出土文物到底是啥模...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