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眼里,石凤伟很有点让人看不懂。
他在沂水名气很大,38岁,身家数十亿元,每天开着一辆劳斯莱斯出出进进,很是惹眼。有的事上又很低调。从2013起,不声不响,他每年无偿投入近300万元对老旧小区进行节能改造;不顾资金紧张,一口气砸下250万元,帮助弱村搬迁;给弱村找路子谋发展,助学、敬老更是年年不落。企业家,富豪,慈善家,让人眼花缭乱,不得所以然。
不得所以然的是外人,石凤伟说自己清楚明白得很。
石凤伟,沂水县沂城街道北关街人,兴沂集团董事长。他出身乡村,当过老师,26岁辞职回乡,10多年间,把企业从一家只能盖普通楼房的四级小建筑公司,发展成可以盖25层以上大楼的一级企业,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他一直铭记并努力实践着一句话:人有两样东西谁也拿不走:一个是知识,一个是德行。
因此,石凤伟在企业家中显得有些另类。企业家是当下社会镁光灯追逐的真正明星,他们出席各种座谈、典礼,发布言论,颠倒众生;他们参加各种俱乐部,呼朋唤友,互通有无。这里面极少看到石凤伟,就是公司有交际需要,大多也由副总代其前往。
在酒桌上看不到石凤伟,但有可能在村里见到他。沂城街道跋山店子村是一个小山村,村内道路崎岖不平,虽然村子周围有丰富的铁矿和蛭石矿,因为道路不通,长年以来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利用。村民捧着金饭碗,吃的却是糟糠菜。数年前,这个村与兴沂集团结成帮扶对子,石凤伟在这个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他和包村干部一起,想点子、找路子,短短几天时间,工程所需的16.7万元的资金物料全部备齐。
为保证工程质量,一开工,他搬了张铁丝床住到了一户村民家的过道里,白天和村民一起挖土、搬石,为了看护刚硬化的路面,防止让人踩了,晚上还和村民一起睡在路边。
10多年间,石凤伟出资修道路、建学校……很多工程从买材料、设计、施工,他都会细细过问。这其实并非他本意——公司的生意已经够他忙的了,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希望每一个细节都要真正落到实处。
作为企业的掌舵人,石凤伟的更多时间却花在了“在家看书”上。他看的书很杂,经营、管理、历史、文化,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它对我做事很有帮助。”书影响着他的认识,让他的想法和别人有些不一样,比如,他认为和谐就是人人有饭吃。把公司做大,给更多人提供饭碗,就是他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兴沂集团有员工2800多人,几乎人人出身“草根”。“除了少数设计、财务等专业技术强的岗位,大多数员工都是周边村的农民”,就是集团高级管理人员,有的人家里还有地,农忙时节,有时也要请假回家。
随着公司做大,房地产市场又迎来寒冬,有人建议裁减年龄偏大、接受能力差一些的农民工,石凤伟否决了这一提议,认为“年纪大的人,找工作更不容易”。他把公司实行多年的中高层职员“学习计划”向基层延伸,组织大家看书、学习。每年,公司都会选派一批优秀员工到北大、浙大等高校进修,费用由公司承担。隔三岔五地,他还会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到公司讲课。
许多人认为,钱多了谁都会做慈善,但石凤伟资金紧张时一样做慈善,这种事他不止干过一次。
近年来,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下滑,房企资金压力变大,兴沂集团虽然实力雄厚,但也感到丝丝凉意。当听说沂城街道金牛官庄村被列为国家土地整理造地项目,但村、镇都拿不出建设新村需要的250万元时,石凤伟一口答应下来:无偿垫付资金,帮助金牛官庄村建设新村。
250万元,对公司来说绝对不是个小数目,不算投资利润,就是把250万元存入银行,光利息也很可观,而且又是在资金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有一位同行的老板曾这样和他开玩笑:“石董这几年够风光的,钱大把大把地往路上扔。”石凤伟听后只是笑笑:“我只记得一句话,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2013年,沂水县对老旧小区进行节能改造。从那年起,石凤伟每年承揽5万平方米的改造工程,每平方米无偿投入50—60元。许多人不理解,石凤伟说:“住老旧小区的,收入都不高,钱财要用于最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新闻推荐
农村大众报沂水讯(通讯员尹晓梅)秋风送爽,放眼田野处处是丰收景象。可沂水县龙家圈镇下峪子村的7户村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今年春天,村北铺设管道经过他们的玉米地,当时没注意,可当...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