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琳本报通讯员田宝宗李蒙生
在沂水县沂水镇牛岭埠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一张“工资卡”,凭卡每月领150元钱。村民们说,从王书记上任起,老人每月都有钱领,从2005年最初的40元每两年涨一回。7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200元。
村民口中的王书记,是牛岭埠社区的“当家人”、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王继耕。在他的带领下,通过旧村改造、集体创收、社区管理,牛岭埠社区由一个脏乱差穷的落后村,成为沂水县第一个旧村整体改造的现代化社区、第一个资产过亿元的社区、第一个按月发放居民福利的社区。
牛岭埠社区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以前是县城北边的城郊村。2004年,王继耕当选社区党支书。2008年,沂水县政府出台关于旧村实施整体拆迁改造政策。他认为:这是促进村庄发展变化的难得机遇,应该实施旧村整体改造。
旧村改造涉及社区3780多间房屋,1500多口人,一时间议论纷纷:“农村人住楼房就是穷折腾!”“鸡喂在哪里?菜种在哪里?”王继耕说:“大多数村民的顾虑有道理,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要一下子改过来,难!”咋办?他认为,唯有公开,让大家理解,进而接受。一方面,他公开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政策、补偿安置方式和安置操作过程;另一方面,没白没黑地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努力,牛岭埠社区完成了618户房屋的拆迁工作。2009年6月,16栋现代化的单元楼全部建成,安置到户。
从1980年退伍到村担任支部委员,到2004年担任社区党支部书记,王继耕把所有的经历和心思都用到了社区建设管理、为村民谋福利上。现在社区居民每人每月发放20斤面粉、5斤大米、2斤花生油;每人每年发放200元燃气费;每年冬天,每户发放1200元取暖费,每年中秋节和春节,村里都拿出专项资金为老年人买慰问品;五保户每人每月另外发放70元的生活补助费。对重大疾病住院者,除享受村里为村民投保合作医疗费外,再按医疗费的百分之十给予补助。
为了提高集体经济收入,村里先后投资购销玉米和水泥,后来结合旧村改造和拆迁还建,搞开发,建沿街楼面积18000平方米,租赁出去为集体创收。
“以经营的模式经营村庄”,集体创收又用在了提高居民福利待遇上。截至2014年10月,社区集体拥有净资产13400万元,同时也成为沂水县居民福利待遇最高的社区。但王继耕并没有就此歇脚的意思。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长期劳累,他的身体出了毛病,许多人劝他悠着点干,他说:“哪里断耕,哪里卸牛呗!”
新闻推荐
□通讯员武文报道本报沂水讯6月3日一大早,沂水县许家湖交管所所长张希民已经和乡镇政府牵头组建的打场晒粮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一起,巡回到各村道、乡道、县道上,进行严禁在农村公路上...
沂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