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亓兵
“我养獭兔14年了。一只母兔一年产五窝,一窝140天出栏,一年两次防疫,每天喂两次饲料,成活率都在95%以上,平均每只兔子能卖150元。”听了杨庄镇李家堂獭兔场老板李祥知的介绍,苗山镇横山口村村民邵宪永兴奋地说:“投资不多,收益真不错,俺回去后也准备养獭兔。”
以上的场景不是企业考察之行,而是苗山镇横山口村为开阔村民眼界,自发组织的参观考察。
一直以来,横山口村以种植小麦、花生、玉米为主。现任村里的“第一书记”、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吕学建议,能不能组织一次村民外出考察?3月23日,在吕学的事先联系下,十几名村民到杨庄镇特色农业合作社、高新区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了一天的参观考察。
在杨庄镇凤凰官庄,村民们认真观摩了天泰养殖合作社小肥羊圈舍建设、饲料加工和肉牛饲养模式,并认真听取养殖经验介绍。村民丁慎之拿着小本子边听边记,决心要学以致用。
在侯家洼村葡萄大棚,村民们边听介绍边参观,向技术人员和农户详细了解大棚搭建保温、保湿等方面的知识和销售情况。他们深刻体会到只有解放思想,不断学习和应用科学种植技术,才能使土地利益最大化。
离开杨庄镇,村民们又来到高新区六和、得利斯、蓝歌花生油三家企业。在企业经理的陪同下,村民们参观了企业生产车间,了解了相关养殖技术和产品收益。横山口村村主任邵宪锋说:“俺在村里只知道种地,现在才明白还可以与企业合作。我们养猪、养鸭、种花生,他们定期收购,实现双赢。”该村妇女主任张正芹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回去后要动员发动,争取让村民都加入到企业合作社中来。”
吕学说,村里富不富,不是只看街道“亮不亮”,而是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农民腰包鼓起来的关键是抓好产业。希望通过这次考察,大家能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打破一成不变的种植养殖模式,眼光远一点,胆子大一点,步子快一点,真正走上致富路。
新闻推荐
2005年,他还身无分文,2013年,他已拥有上千万元资产他解出了创业这道“证明题”
本报记者 沈孝东范建文,一个年仅32岁的杨庄小伙,2009年,在宁波设立思创水冷机械有限公司,2012年,在莱城区杨庄镇设立第三家公司。2005年,他还身无分文,2013年,他已拥有资产上千万元。他是如何做到的?...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