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沂水新闻 > 正文

永远的村庄

来源:日照日报 2010-08-21 02:15   https://www.yybnet.net/

? 孟凡金

蒙山腹地,沂河东岸,平顶山下,上崖村,那是我的家乡。

在南北50余公里连绵起伏的山脉中,平顶山事多,神秘。平顶山的东边,有两个自然村,上崖(二登崖)、下崖。先辈起村名时也是有缘由的,因为从下崖到上崖必须爬坡登台阶,这便是有要塞之称的二登崖。1939年,日本鬼子从沂水县的三十里铺翻过平顶山,无耻的汉奸领着鬼子硬闯到上崖村踩点,欲建炮楼,一听是上崖,不行,便直奔下崖,到了一打听,也不行,又折回二登崖,一听这个名字,更不行。因为村民早已放出风来,鬼子要是来这里落脚,必定会“上头挨打下头挨打中间还挨打”。汉奸很害怕,鬼子也胆寒,他们四处探听,折腾了几天,后来去下崖村附近的尹家营村选了点,建了炮楼,并把村子都用围墙挡了起来,企图安营扎寨。

秋风习习,晴空朗朗。初秋的一个周末,我回到了家乡,吃过母亲做的早饭,便出了家门,浏览村庄山水,重温浓郁乡情。

村庄变了。在村子里走着,转着,悠着,我不时与碰面的乡亲打着招呼,大多数是长者、老面孔,我施礼问候,家长里短。这些年,村里的青壮年多数出去打工了,在外闯荡天下,所以很难见到年富力强的汉子。不像过去,只因一个“穷”字,姑娘离开了心上人,恋恋不舍地外嫁了。男儿们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固守家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三十岁左右还没有媳妇的光棍二十多人,满街的光棍汉,四处的埋怨声。光棍越多,说媳妇越难。由于多年不在村里,碰到几个下田干活的媳妇和孩子,人家以陌生的眼光看我,我却不好意思启齿搭话。

眼前,村里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和房屋。记得三十年前,村里小路蜿蜒,坎坷不平,横竖都是狭窄的胡同,条条胡同便是村路,最宽的路也只能推过独轮车子。每逢大雨冲过,路面上的裸石龇牙咧嘴,举步维艰。而今,路宽了,平了,村里修建了两条主街还铺了水泥路面。新盖的房子多数是四合院,墙壁上到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图画和标语。一派和谐兴旺景象。乡亲们说,时下盖一座这样的房子,需要五万元左右。看来,农家是有钱了。不过,在老宅院集中的地方,闲置了多家老院子,有几家院子里杂草丛生,残垣断壁,看样子好久没有住人了。

走出村子,映入眼帘的是满坡的庄稼。今年风调雨顺,金灿灿的谷穗点头摇曳,地瓜沟上裂开了道道口子,垄里的地瓜肯定长得又大又甜,再看那饱满的玉米棒,沉甸甸的红高粱……我沿着过去常走的崎岖山路,怀揣儿时的记忆,边走边看边想,不知不觉来到了平顶山。小时候,这里是我和伙伴们经常玩耍的地方,山的主峰是用各种颜色的土,中间夹着大小不一的石头夯筑而成,这些土很多是从沭河一带搬运来的。山上青松翠柏,遮天蔽日,风景诱人,山体四壁的槐树、荆棘、红草、扒沟皮等树草,盘结茂盛,生机盎然。这里山势壮观,脉气氤氲,周围村祖祖辈辈的村民都心怀敬仰,自觉地保护着平顶山。尤其是上崖村,从恢复高考以来,这个只有500多口人的小山村,已考上大学65人,研究生5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学生村。有人说这与平顶山的“脉气”有关,传来传去,村上人对平顶山就更加尊崇和保护了,每到逢年过节,乡亲们都会成群结队来这里烧香叩拜。

可是今天来到平顶山,我却惊愕了。原先山上傲然的苍松翠柏树不见了,只剩下山腰间还有几十棵老槐树,树上的野雀窝摇摇欲坠,几只山野雀像是心烦外来干扰,吱吱喳喳地尖叫,惊魂不定,飞落不安。但见平顶山浑身黑洞斑斑,千疮百孔,遍体鳞伤,面目皆非。惶恐中我看见一位老人在后山坡下忙着干活,走近一看,是我二舅,我立即双手合十,表孝敬之心。没等我多说话,二舅便开了话匣子:“三子,你看看咱这平顶山,太残了,祖宗留下来的自然家园没了,前几年,一拨又一拨的盗墓贼祸害了咱平顶山,这一伙一伙的人,挖山、钻空、放炮,从此,咱这里没有了安稳。有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墓贼前后死在这洞里,还有一个盗墓贼的亲戚为了救人也冤死在这里,还有没有盗墓贼死在里面,也很难说。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见识短,趁机砍伐毁掉了咱满山的松柏树木,这可是多少代人的血汗呀,都没了。加上这几年轰炸石头的大炮离平顶山越来越近,平顶山太可惜了。”二舅打着手势,越说越生气。

面对长辈的倾诉,我无言,面对平顶山的残状,我迷惑。人叹息,山悲伤。呜呼,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看到我们可爱而美丽的平顶山!

老人又说:“幸好的是,现在政府部门和公安派出所已经更加重视了,想了很多法子,加强了对平顶山的珍惜和保护。”

对此,我期盼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离开平顶山,心事翻腾,思绪萦绕。中午时分,经过双山时,我看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深翻土地栽植的一百多亩苹果园因连年干旱,缺水浇灌,果树砍伐了,又变成了庄稼地。再朝南走,我便来到了老婆山南侧的南山口水坝。这座水坝是上世纪整修大寨田时建的,那时,我十多岁,半劳力,还没到整劳力的年龄,不能一天挣足10分工。但是修田筑坝,家家有任务,人人有指标,我们家姐弟兄妹争先恐后来干活,挣工分,很卖力气。今天来这里,我如饥似渴,找到了过去经常喝水的山泉,这口山泉在巨大的磐石中间,泉口朝南,泉眼咕噜咕噜地冒,泉水哗啦哗啦地淌。于是,我便摆起了小时候的架势,跪下,撅起屁股,头伸到山泉里,大口大口地喝了一顿。可惜没带大蒜,怎么也找不到儿时在这里先将大蒜嚼了,辣急了,再喝山泉水的味道。有些累了,我吃了母亲给带上的两个煎饼,休息了一会儿,便奔向了下一个“景点”。

太阳到西山了,我还是恋恋不舍,不由自主地来到了上小学时的母校。但是,那时的学校模样也只能镌刻在脑海里了。

现在的学校三排教室,宽敞明亮,设施齐全。值班的林老师高兴地把我领到了办公室。一番寒暄,他把这几年县里镇里如何投资建校舍、千方百计选派骨干教师、村里老少爷们如何出钱出力建设校园以及今年中考本校的学生在全县名列前茅等事儿,一一说给我听,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言语神情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说着,说着,不知是满足还是怀旧,面对这位青年教师,我却来劲了:“我在咱村上小学的时候,那是石头凳石板桌,冬天里冷,夏天里热。一个老师,三间教室,复式班,一至五年级,轮流上课,老师喊哪个年级,就讲那个年级的课,其他年级的学生就静静地坐着写作业。要说当时最难做的事,就是擦黑板,你知道吧,那时的黑板是石灰底的,涂上一层黑墨水,写上一遍擦不净,擦了一遍又写不清,老师的粉笔头捏不住了也舍不得扔,尽管这样,同学们还是抢着干。到了课间操,我们就抱团团,跳蹦蹦,丢手绢,一来暖和身子,二来锻炼身体。但是无论怎么苦,我们都不怕,天天高喊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很高兴,也很幸福。”我只顾着自己说,林老师总是点头。

夕阳西下,霞光四射。乡亲们三五成群,有说有笑,收工,归村,回家。不一会儿,村子里便泛起了袅袅炊烟,家家户户飘出的饭菜浓香散溢在大街小巷,弥漫了整个村庄。

该离开学校了,我对林老师坦言:“咱村出大学生多的根源是历来重视教育,是老少爷们叫孩子们走出村庄,有出息,为祖宗买脸,为父母争光,对国家有用。”

思量下来,基础教育才是育人育才的根本!

“快五十的人了,还跟过去似的,出去一天不来家,你几个表哥来等你半天,刚走了。”一进家门,母亲就数落我,我傻笑。

“快吃饭!”父亲也着急了。看着满桌的饭菜,我还是傻笑。

秋风劲,月当空。山村的夜晚,静谧宽旷。左邻右舍的老少爷们在我家院子里谈天说地,抚今追昔。那欢声笑语飞出院子,飘落在山间田野。

朦胧中,几声高昂悦耳的鸡叫声,穿透了黎明,迎来了山村的又一个晨曦。在回城的路上,我思绪悠长。大学生走了,那是父母的心血,那是老家的自豪,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国家的栋梁。但是,老家的父母多么想着盼着游子们能常回家看看,把家永记心头,为父老乡亲多做些事情;农民工走了,那是为了家庭更富裕,那是为了国家建设出力,但是对家人的爱时刻不能忘,赚了钱,学了本领,回家干事创业!

多少年,多少代。一个人,不管你走了多少路,不管你走到哪里,无论你清贫富有,无论你官位高低,最终还是要返回故乡,那是温暖的怀抱。

哦,我永远的村庄。 

新闻推荐

“拾金不昧”感动校园

本报莒县讯(通讯员 张子强)5月27日中午,沂水县四十里小官庄的村民王家磊走进了洛河中心初中的校园里,他是专程来感谢拾金不昧的学生魏田煦的。5月26日,洛河中心初中的魏田煦同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沂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永远的村庄)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