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 今日蒙阴 今日莒南 今日平邑 今日费县 今日兰陵 今日沂水 今日郯城 今日沂南 今日临沭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今日沂南 > 正文

东西南北中四川曲艺曾火上春晚

来源:四川日报 2021-01-29 05:09   https://www.yybnet.net/

评书、说唱、魔术、杂技……

著名评书艺术家李伯清。受访者供图

蹬技。钟敏摄

已故金钱板大师邹忠新的精彩表演。李豫龙摄

民间杂技·顶碗。唐贵荣摄

首届四川谐剧艺术节江安谐剧专场的表演。李婷摄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味儿渐浓。在辞旧迎新的欢庆时刻,也是民间文艺作品大显身手之际。

要说这民间文艺,四川真是个宝藏之地,在《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中,专家和学者们就发掘梳理了上百种曾在四川东西南北中盛行的曲艺、戏剧,甚至还有已经被遗忘的小把戏——魔术。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李祥林教授,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黄红军主要承担了这个系列的钩沉,他们感叹,若是能再现这些民间曲艺的精彩,这个牛年会更“牛”。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

A

散打评书与谐剧 真资格的“四川制造”

打开网络搜索,输入“李伯清”这个名字,散打评书的视频和音频的热度依然不减。已经处于半隐退的李伯伯,近年来鲜见于舞台,生活中偶尔蹦出的幽默,变成一个个小段子,献给了微博那块自留地。2月满79岁吃80岁饭的沈伐,近年来也淡出舞台,倒是他的弟子们,还在坚守。

如今,再提起“散打评书”这个曲艺,李祥林和黄红军仍然很肯定地说:“这是由著名民间表演艺术家李伯清于20世纪90年代在传统评书的基础上创新而来的。”作为四川特有的口头语言表演形式,散打评书内容贴近生活、诙谐幽默。“与传统评书相比,散打评书没有固定的评书蓝本,也就是剧本。说书人根据现场的情况即兴表演,可以在说一个故事的时候散出来又说另一个故事,或另一些故事,说完后又回到第一个故事,形散而神不散,永远有一条主线,犹如文学作品里的散文。同时在评书中加入大量的包袱,这是很高难度的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灵活的思维。”李祥林教授直言,相比当下火爆的“脱口秀”,李伯清领先了几十年。《市井闲话》《麻将与恋爱》《生活百态》《专烧熟人》《人的悲哀》等,都是散打评书或者说是李伯清的个人代表作。“有莫得基围虾?莫得。那么对虾嘛。莫得。清蒸熊猫儿?红烧鲍鱼?莫得。算了算了,给我冒碗粉就是了……”几十年前的段子拿到今天,仍能折射世间万象,令人捧腹。

沈伐是四川谐剧的代表性人物。黄红军介绍:“谐剧是民国时期,在四川产生的一种新型曲艺形式。1939年,由谐剧大师王永梭首创,特点是采用话剧手法,以博笑为手段,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置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笑料之中。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有时候扮演几个角色,表演一台戏,‘一人上场,满台生辉’。”而今,再忆1986年和1988年两次登上央视春晚的经历,谐剧大师沈伐依然激动,“1985年,我的谐剧《听诊器》被央视春晚选上,满心欢喜地去了之后,一审时被刷下来。”就在沈伐决定打道回府时,导演组的焦乃积比他还着急,赶到招待所拦住沈伐,“还有没有其他节目?”沈伐当场表演了一个拿手好戏《0.7》,这就是最终登上春晚舞台的剧目。《0.7》的成功,让沈伐的名字和谐剧在全国叫响。1988年,沈伐与四川女演员岳红一起,二登春晚,表演了新剧目《蓝贵龙接妻》。如今沈伐及其弟子叮当、钟燕平、王二莽等,仍在努力推广和发展谐剧。

B

“和声”一旦消失 拿什么成就艺术的伟大?

“我们隔了几世纪只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但在传到我们耳边来的响亮的声音之下,还能辨别出群众的复杂而无穷无尽的歌声,像一片低沉的嗡嗡声一样,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只因为有了这一片和声,艺术家才成其为伟大。”《四川民间文化大典》主编侯光谈及在编撰的过程中,19世纪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的“和声”说一直回响在他耳边,他和专家学者们很想留住那片“和声”,哪怕只能还原成文字。

四川的民间曲艺中,就有这样一个声音,尽管已经很难听见了。“四川方言诗朗诵。”李祥林介绍,这是一种曾经在巴蜀大地上流行的曲艺,“1941年,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创立了它。多为四句一段,句式为五字句、七字句或五、七字句相间,若干段组成一个作品。在三五分钟、百行以内塑造一个形象、叙述一段故事、表现一个主题,短小精悍,富有喜剧色彩,民间称其为‘有韵笑话’。”方言诗朗诵的代表作,迄今为止,被收进《四川民间文化大典》的剧目,仅限于王永梭的《春晓》《警察与小偷》,涂太中的《二娃参军》,袁航和刘墨雨的《半夜鸡叫》。涂太中收的徒弟倒不少,比如王宝器、铁公鸡、舒心糖等,但近年来,他们更多的是在喜剧表演上下功夫。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四川民间曲艺,名叫四川圣谕。这个源于清初,延至民国,流行了约300年的曲艺,而今在四川已经逐渐被遗忘。“‘圣谕’,就是皇上的旨意。一开始规定每月初一、十五由各府县学官率士子官绅宣读‘圣谕广训’,后扩展到民间,由艺人宣讲。说书人宣讲的圣谕演绎为老百姓最喜欢的故事、小说。由以前刻板、严肃、注重仪式转变为风格轻松的方式。”黄红军介绍,一般故事有所选择,有文本底子,有篇目,于是形成为宣讲活动服务的宣讲本子——善书和宣讲小说。善书,既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说唱结合的曲艺曲种,又是流传于市井中劝人为善的书籍。“宣讲时,有个讲台,方桌子。桌子上放着‘圣谕’,开讲的时候,宣讲人要焚香祷告,吟诵几句诗词,大致意思是表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四境清平等良好的心愿。吟诵完毕,宣讲人坐到椅子上,开始宣讲。宣讲的内容,大多是忠孝节义之类的故事,比如《安安送米》《寿昌寻母》《赵五娘行孝》《目连救母》《八仙图》等。”

至于其他的“嘴上功夫”,比如快书、金钱板、口技这些,在四川也还有朱长贵、熊伟、姚新国、杨青龙等传承人和表演艺术家在坚守,如何抢救传承这些当下濒临失传的四川民间曲艺文化,是他们的忧思。有段时间,杨青龙曾频繁地出现在各大荧屏上,参加《出彩中国人》《笑傲江湖》《为你点赞》,辗转于重庆卫视、上海卫视、央视展示口技。他说:“我是中国第一个将传统口技和腹语相结合的人,希望能以这种全新的方式,将四川曲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C

见证奇迹的时刻 川人早就玩弄于股掌

嘴上功夫了得的四川人,身手也不凡。民间曲艺中,靠手、靠脚、靠身体来展示的,杂技绝对是不容忽视的一种。四川杂技的精湛,享誉全球。仅“钻圈”这一项,四川的杂技人达到一口气钻7个圈的一流水平。那么,在四川民间,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杂技到底有多少种呢?专家们说了,至少有10种。哪些最厉害呢?川人样样精。

李祥林和黄红军在走访中,特别考证了一个杂技——马戏。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西汉文献中,“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篇》如此描述:‘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李祥林说,在东汉画像石《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汉代马戏除了驾驭本领的显示外,还把武艺、舞蹈等各种民族技艺运用其中。现代杂技表演中,凡是与动物有关的节目,都是由古代马戏传承而来的,“四川德阳、广元杂技团都有马戏表演,可以一观。”

四川杂技,有个常见的动作“顶”。顶竿、顶碗还有转碟,都与顶有关。“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有‘顶橦踏索’的记载,说明那时就已有顶竿表演了。”黄红军比画道,顶杆以头作为支撑点,根据竿上演员人数分为单人、双人、三人表演等。单人表演多以顶功为主,底座在完成支撑的同时,往往进行一些增大其技术难度的表演。双人、三人竿由于承重量较大,底座除支撑外一般不进行其他技术表演。顶碗,演员头部顶一摞瓷碗,表演劈叉、金鸡独立、别元宝、倒立等技巧动作。黄红军很自豪,“四川顶碗技巧全国领先,遂宁杂技团的青花瓷顶碗节目还上过央视春晚呢!”

至于转碟,就是用竿子顶着碟子转了。“最精彩的是双手转动14只碟子,口咬一个铁架,架上平放一块木板,另一位演员双手转动6个碟立在板子上,身躯后仰,用嘴叼起插在铁架上的一枝绢花。”黄红军说同样惊险又精彩的,还有蹬技。顾名思义,蹬,就是用脚来表演。“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

春晚上一句“见证奇迹的时刻”,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了魔术。其实,魔术,四川的也很强!“空壶打酒,这是四川老一代魔术师的拿手好戏。”据黄红军描述,表演时先把壶口朝下,无滴酒流出,然后用一根竹筷从壶口插到壶底,取出后竹筷仍是干的,用以证明壶是空的。当把壶口反转向上后拿过酒杯,却能从壶中斟出满杯美酒;当表演者故弄玄虚地向着酒壶吹了口气,再把酒壶朝下倒转过来,却滴酒不见;再次把壶正过来吹口气,一斟,美酒又继续流个不停……

民俗多一点

●数来宝

民间曲艺。又名顺口溜、溜口辙、练子嘴,流行于全国。最初艺人用以走街串巷、在店铺门前演唱谋生,经历了“串街走唱”和“撂地演唱”的过程。由于艺人把商店经营的货品夸赞得丰富精美,“数”得仿佛“来”(增添)了“宝”,因而得名。数来宝的表演为韵诵式的数唱。传统唱词大都是即兴编唱,依一定的程式,凭借着演员自身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即兴创作的才能,讲今说古,类编排比、夹叙夹议。2014年,数来宝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板凳戏

民间戏剧。是源于川北的传统小戏种,地方不同演绎也不一样。人们汇集在一间宽敞的室内,中间放几条板凳,一套锣鼓,由锣鼓手略加化装充当演员围着一张四方桌就座,随着鼓手的一个微妙手势,鼓声一起,戏就开演。内容丰富多彩,用通俗的方式来反映过去、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马马灯

民间马灯舞。四川许多府县志均有记载,传说起于唐,也有说源于宋太祖赵匡胤。其特点是在舞者腰上系着马形道具,分马头和马尾两截。舞者横行骑马,表演马儿徐行、奔跑、跳跃等动作,边歌边舞。近现代的“马马灯”锣鼓浑厚明快,节奏感强。舞蹈粗犷优美,十分谐趣。先是小马锣响起:“当、当、当……”然后是大钹打响,大锣、大鼓齐敲,很热闹。在紧锣密鼓声中,“跑报”者跑圆场,一匹匹英姿勃勃的“马”按序跟上跑圆场,紧接着,随“跑报”人的引导开始变花样,穿“五梅花”,跑“连环套”,列队为主家“拜年”。在“拜年”的同时,要“破阵”,诸如“驴子过板桥”“叫驴子推磨”“雪山取水”等,都是高难动作。玩者既要有智慧,又要有体力,才能把“阵”破了,使客主皆大欢喜。

新闻推荐

2020年度临沂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最美”先进典型名单公示

根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宣传推选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最佳志愿服务项目、最佳志愿...

沂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看不见的台东人2021-01-27 02:04
评论:(东西南北中四川曲艺曾火上春晚)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