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临沂 今日蒙阴 今日莒南 今日平邑 今日费县 今日兰陵 今日沂水 今日郯城 今日沂南 今日临沭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今日沂南 > 正文

辞职回乡建起图书馆后离家失联,“骄傲与荣耀”化为 博士出走,一家三代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9-06-06 01:01   https://www.yybnet.net/

文/图半岛记者王永端(署名除外)

山东沂南县曹家小河村077号。

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84岁的老人包西香端坐在屋檐下的一个小木凳上,张望着7米开外的大门口。

2005年春天,老人的博士儿子曹继华离家出走。之后,老人就一直在这里守望着,期待博士儿子某天归来。

整整14年。

老人背驼了、发白了、泪干了,但博士儿子依然杳无音信。

5100余个日日夜夜。

曹继华的弟弟曹向荣,守候着哥哥曹继华出走前在村子里建起的服务乡亲的“小河图书馆”。

一家三代守望接力。身为家庭成员仅有12岁的然然(化名),手持自己从河道里捡回的紫水晶向外界宣示:谁若帮我找回大伯,我将所有的紫水晶都送他。

84岁的包西香每天拄拐凝望门外,期待博士儿子归来。

博士曹继华留在老家的照片。(受访者供图)

小河图书馆里所藏的一本署名曹继华的美国版读者文摘。

■骄傲与荣耀

全镇的第一个博士

在弟弟曹向荣的印象里,1971年出生的哥哥曹继华尽管不善言谈但学习异常刻苦。

曹继华是曹家的第三个儿子,曹向荣在这个家庭里排行最小。“我上面有3个哥哥和2个姐姐。”曹向荣说,“我是这个家里的第四个男孩。”曹家的六个孩子,除了大哥是济南钢铁厂的工人外,其他兄弟姐妹的生活至今没有离开土地。

在曹向荣看来,当时的父亲并没有要求家里的哪个孩子一定要刻苦学习,但三哥曹继华却“与众完全不同”。

因为中考成绩是当时乡镇第一名,曹继华也自然成了乡初级中学老师眼里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上初中时,老师经常要求我向三哥曹继华的学习看齐。”曹向荣说。

高中期间成绩优异的哥哥曹继华,自尊心特别强。曹向荣还清楚记得全家去寻找从高中出走的哥哥经历。

曹向荣说,有一年冬天,曹继华张贴在教室后墙黑板报上的一篇作文被语文老师撕掉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从学校里出走了。后来学校将这一情况通知了曹家,曹家兄弟骑着自行车、驾驶着柴油三轮车分头寻找,三天下来,一家人并没有找到曹继华。正当所有人焦急异常时,曹继华却在那个严冬的午夜,一个人回到了家中。

“天那么冷,他脚上却没穿袜子。”曹向荣说,哥哥从学校里出走的六七天里却靠吃泔水和餐馆的剩饭,夜宿小餐馆,从临沂市区步行了150里路回到了家中。之后,学校老师向曹继华道歉,曹继华这才又返回学校学习。

1991年,20岁的曹继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并担任班长。还未毕业的他就被山东某农科院和山东某农业大学看好,并要求他毕业后到单位工作。但成绩优异的曹继华没有返回山东工作,而是直接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他读研期间,北京农业大学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曹继华于1998年考取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博士。

“一个农家子弟,经过多年努力考取博士,这不光是我们家庭的骄傲和荣耀,也是整个村、整个镇的骄傲。”曹向荣说,在他们那个偏僻的乡村里,曹继华是全镇考出的第一个博士。

曹继华求学经历在艰辛中进行,在北京读本科时,每次回家的路费都是家里兄弟姐妹凑的。“哥哥本科毕业那会,父母为我们在农村建房子,花钱操持我们的婚事。”曹向荣说,当时哥哥考研究生时,连报名费和复习资料费都拿不起。之后,曹继华的16个同学凑钱为他交了报名费和购买了复习资料。

“饥寒交迫”的曹继华熬过了前后11年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的求学与在陕西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大草原的实习经历后,2002年与中国农业大学学堂告别。

■书籍回家

用13箱书籍建起图书馆

与中国农业大学分别后,山东的某农业大学、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和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向曹继华抛出了橄榄枝。一段时间里,曹继华在多家单位之间进行权衡选择。

2003年秋天,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一领导去北京开会时,与曹继华进行了当面交谈,研究院看好了曹继华,而曹继华也看好了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此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家的曹继华突然给老家的四弟曹向荣打电话称,他要去海南的这家研究院做科研工作。

从北国到南疆,对于身为农民、土里刨食的曹家兄弟和曹父而言,他们并不懂曹继华走出象牙塔所要从事的“大事业”是一种什么事业。“不管他做什么,我们都支持他。”曹向荣一直认为,身为博士的哥哥曹继华的选择一定是对的,“他愿意去海南,我们就支持他去海南”。

打这个电话的那天,是中秋节之前的阴历八月十三。电话里,曹继华除了告诉曹向荣说将于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与研究院的那位领导一起从北京乘飞机飞往海南外,他还将他这些年在北京上学期间所看过的13箱子书籍,从北京邮寄到老家曹家小河村。

一听哥哥要将整整13个箱子书籍邮寄回家,曹向荣在电话里急了:“都是些看过的书,那么远,邮寄干啥,还花邮费!”电话里的曹继华则向四弟表示,这些书他不但要邮寄回家乡,而且还要利用起来。

利用起来,怎么利用?

显然,曹向荣摸不着头脑。曹继华说,他邮寄回的这些书绝大多数与农业相关,不但要在村子里免费发放给村民看,而且还要让父亲将这些书籍带到集市上,免费发放给乡亲看,向乡亲普及农业知识。博士哥哥的一番说教,在此时的弟弟曹向荣看来仍是“正确的”。

曹继华乘坐的班机落地海南数天之后,13箱子书籍也来到了曹向荣所在家乡湖头镇的邮政所。曹向荣接到通知,则驾驶着手扶拖拉机去邮政所,在邮政人员诧异的目光里将13箱子书籍运回。按照博士儿子的“嘱托”,年迈的曹父每5天一次将儿子从北京邮寄回的书籍送到集市上供乡亲免费阅读。

2004年春节,从海南返回沂南老家过年的曹继华,看到众乡亲都来阅读自己的书籍,突然有了一个新构想:他要在家中建一个图书馆。曹继华认为建图书馆,一方面可解决年迈父亲肩挑书进集市吆喝的劳顿,另一方面可以增添一些实用农业书籍,更好为乡民借阅服务。别说在一个乡村,哪怕在当时的镇政府驻地都没有图书馆。面对博士儿子的构想,曹家人仍没有反对。

“只要继华说的,我们都觉得是对的。”曹向荣说。2004年大年初一,伴随几个由砖头和木板搭建成的简易书架,图书馆就这样在曹继华大哥家还未成婚的侄子的新房里开业了。图书馆开业那天没有燃放鞭炮。

新闻推荐

岸堤镇:用绿色发展增进百姓福祉

沂南讯近年来,岸堤镇围绕以朱家林为核心的周边5个村庄开展荒山绿化、田园美化,在全镇掀起守护绿水青山、改善生态的全民绿...

沂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沂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辞职回乡建起图书馆后离家失联,“骄傲与荣耀”化为 博士出走,一家三代)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