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沂南新闻 > 正文

“箢子村”的变迁

来源:临沂日报 2018-02-01 22:17   https://www.yybnet.net/

箢子是用杞柳编的一种类似篮子的器具,山东很多地区用来盛装食物走亲访友,逢年过节,箢子被绑在自行车上,如同暖情的音符流动在乡村路上,盛满浓浓的乡愁。

沂南县苏村镇小杜家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编箢子传统村,有200年历史,生产队时编箢子属于村里的副业,改革开放后达到鼎盛时期,当时300户人家的村子家家户户都在编。

新年伊始,记者来到该村采访,村负责人杜波将我们带到一个地窖口说:“我们村干这一行的都在地窖里。”原来为防止柳条风干折断,编箢子需要在不通风、潮湿的地窖里进行。

2米深的地窖有9平方米,7个人正靠着墙编箢子。村民杜纪超在记者来到时刚好编完第一个箢子,他放下手中的活计向我们介绍说:“俺16岁就开始学着编了,那时候凡是不上学的男青年都干,一般女孩子不学这个,毕竟编箢子也属于力气活。”记者试了一下竟扳不动,藤条和钢筋一样粗硬。

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当农闲乡亲们都来到地窖里编箢子,经过补角、打花口、缠沿等十几道工序编出的箢子,致密结实、美观耐用,在周边地区非常出名,经常有潍坊、日照、淄博等外地市的客户前来拉货。那时候,手艺好的在村里很吃香,别人都高看一眼,自然找媳妇也容易。

时代变迁,后来有了塑料制品冲击,加上民俗观念变淡,箢子用得越来越少,另外年轻人都愿出去打工,一天赚一二百元,比编箢子轻松,因此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少。

现在靠这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了,村里还有 20多个人在坚持干,最年轻的也50冒头了,年龄大的接近70岁。67岁的杜纪朋介绍说,坐下一天不起来,能编两个箢子,也就是赚一百元左右,手还经常累得拿不住筷子。

精湛的技艺将会没了用场?沂南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郑光云却不这样认为,她说:“过去很多干针线活的手艺人都觉得手艺过时了,现在请她们到蒙山妈妈公司缝制民俗工艺品,派上了大用场。手艺没有过时的概念,只有加工的产品是否跟上了时代的脚步。”

目前,沂南县传统文化促进会正组织专家进行调研考察,准备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形成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记者 尹召功 通讯员 杜昱葆 范亚斌

新闻推荐

蒲汪镇“家教大集”提升教育认知水平

沂南讯近日,蒲汪镇开展了以“新学年新思路新征程”为主题的“家教大集”授课活动,在大王庄中学参加听课活动的学生家长陈洪起说:“第一次开这样的家长会,感觉很新鲜。老师专门针对家长授课,帮助我们解...

沂南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箢子村”的变迁)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