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众报郯城讯(通讯员高军)“每一个一亩建方的水田地里,挖了“三纵三横”小沟,沟沟相通相连,里面放养观赏锦鲤、鲫鱼,中间沟里放置了网箱,养殖水蛭,四周空闲地里栽植上水稻。锦鲤、鲫鱼、水蛭、水稻共生,实现了稻田生态立体种养,‘蛭同稻合’创出高效益。”6月10日,在郯城县敬伟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陈敬伟向笔者介绍眼前的立体种养新模式。
笔者看到,农场田里水稻在陆续栽植,70万只水蛭也已放入网箱,锦鲤、鲫鱼在水沟里尽情地游来游去。
“蛭同稻合”是陈敬伟对稻田立体养殖模式的新探索。陈敬伟是郯城县马头镇双兴社区东张林村人,今年50岁。自幼生长在鲁南“鱼米之乡”,喜欢在稻田、河沟里逮鱼摸虾,抓泥鳅捉黄鳝,与水产养殖结下了不解之缘。2013年,陈敬伟花了6000元的学费到外地学习了水蛭养殖技术。回家后他潜心钻研,大胆尝试,经过五年的努力,终于掌握了稻田养殖水蛭技术,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实现了锦鲤、鲫鱼、水蛭、水稻共生。
陈敬伟的这一创新改变了过去单一种养路子,实现了生态良性循环,锦鲤、鲫鱼、水蛭、水稻共生,较好地破解了水产养殖的“三大难”。即:夏秋两季气温高,水蛭怕阳光直射,水蛭、水稻共生,水稻起到了遮光作用;喂养水蛭的田螺是天然饲料,水蛭靠食用田螺生长,漂浮物可供锦鲤、鲫鱼生存,排泄物则作为水稻的肥料,生物链条环环相扣;种植的水稻及时净化水质,减少和降低水中的氨氮含量,防止水蛭中毒和疾病的发生。
陈敬伟介绍,两亩试验稻田,除去喂养的锦鲤、鲫鱼外,每亩收入水蛭400斤、水稻500斤。按鲜水蛭每斤70元,水稻每斤1.1元计算,每亩收入在3.3万元,效益非常可观。今年,陈敬伟信心满满,把立体养殖面积扩大到13亩。
新闻推荐
订单突破500万元 达成多项战略合作意向 临沂文产深圳文博会上吸睛
本报5月21日讯(记者张庆举)5月20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展出10余万件海内外文...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