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汇聚全社会力量,强化人才支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近年来,临沂市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育机制,完善配套政策体系,逐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从“门外汉”到“农业通”越来越多“能人”回乡创业
23日上午,在临沭县石门镇宋棠村西侧连片土地上,金灿灿的谷穗显示着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主人宋学平注视着这片即将成熟的谷子,幸福写在脸上。
宋学平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从小跟着父亲长大,历经艰辛,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下学后,打过工,收过废品,跑过大车,卖过彩票。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在县城里买了房、有了车,过起了城里人的小日子。可每当回想起童年的时光时,心里总浮起阵阵酸楚。“拥有肥沃的土地,却过不上富裕的生活,心里的这道坎怎么也过不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2013年,他毅然放弃了县城的生意,决定回家种地,立志要做一名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从地里赚钱多不容易,你回来干什么?”2013年,在外事业蒸蒸日上的宋学平萌生回家当“农民”的想法时,遭到了家人和亲戚朋友的坚决反对。“当时不但家人反对,村里人也议论纷纷,都说在外面一年赚几十万,还回家种什么地啊!”宋学平告诉记者,村民们不明白他到底要干什么,而对他来说,回乡种地,不过是一种职业的转换,他想赋予“农民”新的内涵。
在村两委及广大村民的帮助下,宋学平流转了300多亩耕地和20亩水面,于2014年注册成立了宋氏家庭农场。“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从未种过这么多地的他,因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第一年在小麦种植上就栽了跟头。“当年光小麦就重种了两次,每次都是刚种完就因下雨导致无法出芽,事情发生后我都懵了,还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支农补贴政策让我看到了希望。”宋学平意识到,他必须得学习,没有科学技术肯定不行。
“为降低经营风险,每年我都抽出大量的时间学习、调研。从2014年到2016年,我参加了市县农业部门组织的8次培训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的学习。”宋学平说,通过学习培训,改善了他的知识结构,开阔了视野,扩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树立了现代农业的经营理念,进一步提高了经营管理能力,同时也结交了许多创业青年朋友,利用QQ、微信群在网上交流学习,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拓宽了发展空间。“科学种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多打粮、打好粮、增产增效,宋学平首先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走机械化、规模化、现代化管理之路。他深翻改造农田,整理土地,铺垫田间生产路,建设库房,铺设电缆,并建设网络数字监控一体化。他采取了种养结合的方式,稻田养鸭子,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订单农业,种植鲜食花生、小米。2017年,在河北省景县和临沭发展6000亩订单鲜食花生和200亩订单小米,不但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也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经过近5年的磨砺,如今的宋氏家庭农场已是初具规模,宋学平也从“门外汉”变成了“农业通”。“过去,农民是一种身份;现在,农民就是一种职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像我知道的就有郯城名牌大学生侯传宝、‘桃本桃\’创始人刘元强、网红电商韩梅等,他们都是年轻有为的新型职业农民。”宋学平笑着说,越来越多“能人”回乡创业,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农村和农民的变化。
从“农民”到“职业”农民这个职业,越来越有奔头
今年49岁的赵文争,是郯城县马头镇前赵村的村民,他不仅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还是临沂市优秀共产党员,郯城县最美党员、优秀人大代表,郯城县劳动模范。作为一名种地33年的农民,这些年来赵文争没少在土地上动脑子、下功夫,一番番“折腾”下来,取得了不小的成效。现有种植农作物面积1100余亩,拥有各类先进的农业大型机械16台套。在22日临沂市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大会上,他作为十佳种粮大户受到了表彰。
1986年,16岁的赵文争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家里种地。“当时我学习还可以,但各种原因,没法继续学习;那时家里只有10亩来地,主要种小麦、水稻。”赵文争告诉记者,为了扩大生产,2003年,他承包了附近村庄的110亩地,通过修渠引水、精耕细作,有了很好的收成,“毕竟种了这么多年了,这方面得心应手。当时除去种子农药,第一年就挣了近4万元,让我看到了希望,种地大有前途。”
慢慢地,赵文争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在经营中,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集约化生产经营,节约用好每一寸耕地,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田间沟渠路配套建设及道路环境绿化建设。根据小麦水稻需水规律,坚持控水灌溉为主的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了深松耕技术、小麦苫播技术、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技术、机械化施肥喷药技术。逐渐地,小麦水稻生产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劳动成本,提供了经济效益。这也得到了郯城县农业、水利部门和马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申请加入良种繁育基地,成为了郯城县种子公司良种繁育合作单位,他也成为了一名职业农民。
被评上职业农民后,学习的机会也多了,让他在农业的天地里更加如鱼得水,从种植到收获,从仓储到销售,不仅自己富了,还把学到的种田技术传播给周围农民朋友,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参观询问小麦水稻播种、施肥、浇水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扩大信息交流传递,促进了稻麦生产发展,达到了信息共享,共同增产增收的双赢局面,受到各级领导和乡亲的好评。
“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过去种田,靠天吃饭,现在不但有了农业补贴和保险,我们也可以与企业员工一样享受养老、医疗保险,免去了许多后顾之忧。现在国家又设立了农民丰收节这个节日,当农民,越来越有奔头!”提起未来,赵文争信心满满。
临沂市出台系列政策打造职业农民培育的“临沂模式”
“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就是靠这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的带动。”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山东省广播电视学校临沂分校王志远副校长有自己的思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培养,将一部分人培训为懂技术、懂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让他们发光发热,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开路人。”
据了解,作为农业大市,2014年,临沂市作为全国14个示范之一,被农业部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市,有9个县区承担示范培育任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组建成立了临沂新型职业农民学院。并按照中央、省相关工作要求,重点在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在统一规范上做文章,在政府角色定位、“六统一”农民田间课堂建设、“八统一”准军事化培训管理、到企业考察实习、资格认定管理跟踪考核等方面,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临沂模式”。2014年,临沂市就被列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体推进示范市,并作为全国2个地级市代表之一,在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
在健全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同时,临沂市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给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除了表彰,还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奖励。对职业农民创建的家庭农场、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品牌和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等进行奖补。还投资创建农业规模经营“担保基金”,对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规模经营给予小额贷款担保和贷款贴息;鼓励和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4年来,全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9.2万人,认定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10517人。经过培训后,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3158家,注册家庭农场367个,建立农业示范基地176个、5.2万亩,注册农产品商标185个。这些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如今,新型职业农民日益成为活跃在沂蒙大地上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加快临沂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
□本报记者赵泽军
新闻推荐
图:郯城县泉源乡后鲍庄村农民玉米喜获丰收。(王世翔房德华报道)图:台儿庄古城举办庆丰收趣味比赛,游客参与...
郯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郯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