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郯城县李庄镇,已是处处芳华。在这春意盎然的季节,醉人的不仅仅是“十里春风”的景致,还有那优美的移风易俗“乡曲”。
谱写“同一首歌”
“原来村里谁家有个红白事,吹吹唱唱、吃吃喝喝好几天。一场红白事办下来要花费好几万元。真是表面风光、内心叫苦。”李庄镇青山社区居民张志说。
为改变这一现象,李庄镇尝试把群众的红白事由“民办”变成“村办”,统一制度,统一标准,步调一致,率先谱写出移风易俗的“同一首歌”。
为谱写“同一首歌”,李庄镇广泛征求全镇党员干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各村由老党员、老干部牵头,村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专人负责办理村里的红白事,不收取任何报酬费用。根据村规民约,还制定了统一的红白理事会章程和红白理事相关规定,严禁借红白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各村每遇丧事按照统一的规定,村委无偿提供音响设备播放哀乐;不准披麻戴孝,提倡戴白花、黑纱;不扎纸人、纸马等,可用花圈祭奠;提倡3日以内的短丧,取消吹鼓手、唱大戏;不安排来宾带祭礼,来宾招待统一标准,实行大锅菜、自助餐等。这一做法,不仅减少了繁琐的封建礼仪,还节约了大量开销。
“农村操办喜事摆酒席是高兴的事,但压力也大。菜太贵,花费多,菜差了,又怕‘丢面子\’。”黄楼村村民黄西山的一席话道出了农村酒席的矛盾之处。而如何寻找其中的平衡点,李庄镇又率先谱写了“同一首歌”——— “统一菜单”。
为了把“统一菜单”办到百姓心坎里,李庄镇动员村干部和德高望重的乡贤,在百姓和家宴厨师中调研摸底、广泛征求意见,最终推出了喜宴的“统一菜单”,即喜事酒席不超过10桌,减少过去的七荤八素、六碟十二盘,可实行许多百姓曾经怀念的老“八大碗”套餐,原则每桌不超过100元。
“每当有百姓家中要办酒席,家宴厨师便会推荐‘统一菜单\’,百姓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和口味在套餐的基础上适当调换菜谱。”李庄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好事办到了百姓的心坎上,自然会有人响应。“统一菜单”一经推出,就受到群众点赞。有了这份“统一菜单”,乡风民俗渐渐转变过来了。据统计,李庄镇自推行“统一菜单”办酒席以来,该镇66个村共有600多农户参照菜单操办喜宴,平均每户节省开支1.5万元。
唱响“每周一歌”
移风易俗,舆论先行。李庄镇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每周推出一个主题教育专栏——— “每周一歌”,使移风易俗宣传滋润人心。
“依靠红白理事会,红事白事不浪费”“村规民约,激活移风易俗新风尚”“深化惠民殡葬改革,火化一律不收费”……今年以来,李庄镇紧紧围绕移风易俗工作,利用“村村响”、宣传车、黑板报、微信等手段,相继开辟主题专栏,开展移风易俗系列宣传,印发了4万多份《致全镇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分发到每家每户,出动宣传车120多次,66个村建成了集移风易俗、家庭美德、传统文化等内容于一体的文明宣传一条街,让人们在先进文化熏陶中感悟认同移风易俗的社会价值和新风尚。同时,树立典型,推广先进经验,为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培育良田沃土。
李庄镇推出的“每周一歌”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移风易俗、明礼守信、崇德向善的氛围遍布乡村的各个角落,并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点赞和拥护。
唱出“吊唁新风”
2014年,李庄镇青山社区投资50万元,在社区南建成了一处3000多平方米的殡仪馆。殡仪馆白墙灰瓦,庄严肃穆,还有厨房和餐厅,免费为群众办丧事。如今,这一吊唁新风尚已被群众接受。
“自打俺村建起了‘殡仪馆\’,整场丧事下来,花销两三千块钱就足够了。”青山社区居民胡尊华介绍说。在建设“殡仪馆”的同时,青山社区还制定了12条治丧章程。章程对丧葬办理事宜作了明确规定:成立治丧委员会,丧葬时间2天,不聘请吹鼓手,不搞披麻戴孝泼汤,不磕头,一律鞠躬;来宾就餐吃大锅菜,不上烟酒等。在青山社区的带动下,如今,周边已有十多个村镇建成了殡仪馆或殡仪服务场地,丧葬习俗逐渐从简。
记者 周宝云 通讯员 王学师 禚艳华
新闻推荐
□大众报业记者王蕾高绪亮报道本报郯城讯4月23日,是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半岛都市报联合青岛出版集团,发起了“捐书筑梦”助学活动,为临沂市郯城县10所乡村学校的小朋友们,送去了2000余...
郯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郯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