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武,男,1935生,平邑县北王庄人,中共党员。
北王庄,一个原本地处蒙山脚下的偏远小山村,硬是在他的带领下,结合自身山区特点走林田路水渠综合治理,走出了整山与治水结合,生物与工程措施结合,工程水库与土壤改造相结合的生态发展、科学发展、持续发展的山区路子,创造了全国山区综合治理的“北王庄模式”,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称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带领党员群众奋战在整山治水战场上的先进事迹,成为当地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整山治水,整出“北王庄模式”
北王庄地处蒙山西麓四面环山的一个小山坳里。1975年6月,王传武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实行生产责任制时,北王庄的土地也按三六九等一块块地分到了农户。
分地后,王传武就琢磨,不能一家一户光守着那一亩二分地过日子,山区的面貌要想变个样,不组织起来大干不行。“水是农业的命脉,以前都是靠天吃饭,本来岭地就薄,只能种些甘薯、小麦,再加上没有水,一年根本没有多少收成。而且由于植被较少,部分地块水土流失严重。”提起当时的情况,原村党支部委员、78岁的王传杰仍记忆犹新。
从1982年,王传武就开始搞规划、定措施,组织群众进行治水改土为主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当时村民各人种各人的地,组织起来很不容易;记得修村东的两个水库时,本来村子就小,劳动力又少,工程量又大,村民们都不太理解,但他放下身子,自己带头干,因为他知道,修了之后祖祖辈辈都受益。”经过不懈努力,最后王传武还是组织起来了,他请来了水利、水保方面的专家,沟沟岭岭实地勘察,科学规划。
治理中,他把重心放在治山、治水和造林上,齐头并进,分块实施。治山,35度以下斜坡平整成梯田,还林不退耕,地里栽果树,间隙种庄稼。治水,沟坡兼治,层层蓄、节节闸,上游建拦沙谷坊为主,下游建蓄水谷坊、塘坝为主,形成梯级蓄水网。修路,做到路渠统一规划,按照“路带渠,渠跟路,大小水池满山布,浇农田灌果树,自来水通到户”的山庄水利化模式。“山、水、林、田、路全面综合治理,工程量很大,在我的记忆里,他基本天天都在工地上,连续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在儿子王继海的印象里,父亲总有忙不完的事。
经过十几年的连续治理,村里先后发展经济林1000余亩,栽植各类果树16万株,修建塘坝22座,蓄水60万方,建扬水站2处,砌蓄水池22个,完成防渗渠6000米,修建环山路9公里,治理面积90%以上。村民也通过治理受益,家家住上了新瓦房。打造出了北王庄治理的特有模式,受到山东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和国家水利部的表彰奖励,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专家称之为“北王庄模式”。
鞠躬尽瘁 永葆本色
到1988年,村农林牧副业总收入32万元,粮食总产量165万公斤,人均口粮过500公斤,纯收入超千元,成为全县率先致富的典型。“北王庄模式”被山东省列为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项目,在全国推广。全国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600多个县区负责同志到北王庄参观学习。德国、印度等国外和国内一些水土保持专家都慕名来访。
按照上级政策,他已是60多岁的人了,该退休了。可组织还要叫他再干一程,带带新,传传经。但他家里的负担也不轻,老伴患病四年多不能起床,孩子都在外工作顾不了家,里里外外都得他一人张罗。他常想,既然领导信任让他在村支部里当班长,那就必须自觉地干好,不能光靠领导操心。
“王书记常说,当干部就得有‘吃亏、吃气、吃苦’的‘三吃’精神,不然就当不了一个好干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山水综合治理,他带头没白没黑地干,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因为工作积劳成疾,把身体搞垮的。”村会计王传来伤心地说。
由于工作突出,1986年,王传武被授予“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面对贡献和荣誉,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清醒和自觉,廉政为民的信念始终没变,艰苦朴素的本色丝毫未减。村里划宅基,他选了位置最差的后排岭脚一边。上级发给的奖金,他全部交了公,还把儿女考学应得的800元奖学金买来桌凳送到村小学。1993年,与他相濡以沫的老伴不幸病逝,他强忍泪水说服儿女,将老伴火化后丧事从简,后遇平坟还耕,他又率先平掉老伴的坟头,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大儿子家退下来的旧彩电。2006年5月18日,因积劳成疾不幸病世,享年76岁。
临报融媒记者 赵泽军
新闻推荐
□记者吴荣欣常青报道本报平邑讯11月29日,齐鲁交通新台高速项目施工现场传来捷报——临沂市平邑县毓秀山隧道左线顺利...
平邑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平邑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