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循古要刻碑,男女都有演新风
平邑县西张庄村孟氏家族:新家谱共有男女1.5万余人,要刻碑20块
乾隆四十三年修建的孟夫子庙。
23块石碑在庙前分两排竖立。
平邑县平邑街道办事处西张庄村有座清乾隆四十三年修建的孟夫子庙,庙内现在竖着23块高大的石碑,其中14块是石刻家谱。这些石碑记下了这个村孟姓村民的由来,教谕子孙后代要读书知礼,成为仁义之人。 据最早修建孟夫子庙时刻下的石碑记载,明朝初年,孟子的五十三代孙孟彦迹从现在的邹城市山头村携家带口来到西张庄村定居,此后子孙繁衍。过了约300年,孟彦迹的后代觉得这么一大家子人,连个祖宗的来龙去脉都说不太清,实在不是一回事儿。为此孟兴珊、孟兴琮兄弟二人来到山头村,从当地的孟氏家谱中找到了孟彦迹和其迁至平邑的记载。兄弟俩抄了份家谱,回来后又组织族人修了支谱。 家谱(含支谱)由孟兴珊保管。孟兴珊去世时,他的妻子不识字,看到丈夫把家谱当宝贝一样,便将家谱同孟兴珊一起下了葬。这样,西张庄的孟氏子孙,便又没了家谱。 1854年,西张庄村的孟氏后代决定重修家谱。历时11年,他们才重新修好了家谱,谱上只有男丁的名字,共4000多人。组织这次修家谱的,是孟子六十八代孙孟传续。孟传续觉得,写在纸上,被火烧了、被水淹了或丢了,他们的子孙便又没了家谱。他便和族人商量,决定把家谱刻在石头上。他们从村西的山上采来大块的青石,雕成高2米、宽0.8米、厚0.35米的石板,然后把家谱刻在上面。他们共刻满了6块石板,其中1块为记事碑,5块上刻着族人的名字。 “文革"期间,孟夫子庙改造成村集体的木器厂。孟氏子孙不想让人毁坏庙里的石碑,便把石碑推倒,字朝下,做成了木器厂修建时的基石。1992年,西张庄的孟氏子孙把这些石碑扒出来,重新竖到孟夫子庙里。同时,他们续修了家谱,新刻了8块家谱石碑,其中1块为记事碑,7块上刻着族人的名字。 2014年至2016年,西张庄的孟氏子孙再次续修家谱。以前修谱,只录男丁,这次男女都入谱,写入家谱的名字共1.5万多人,其中1万多人是从西张庄迁到各地的孟氏子孙。 今年60岁的孟子七十一代孙孟昭泉说,这次续完家谱,他们还要把新续的部分刻在石板上,还要刻约20块石碑。 现在的孟夫子庙,苍翠的古柏下,庙宇庄重典雅,23块石碑在庙前分两排竖立。 孟子的七十二代孙孟宪金是西张庄二村(这个村于1989年分为两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说,最近这次续家谱,写在最前面的是孟氏家教、家训、家规,“家训中要求我们患难相恤、缓急与共,族人间相互做到了,就会推及到周边的人。这和现在国家提倡的团结友爱精神是一致的。"这位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说,“西张庄二村共有2000来口人,孟姓占1700口,村民间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我们会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一代代传下去。"(农村大众报记者 孙成民张天银 通讯员 杜爱峰)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刘琳通讯员李露)六旬外地老汉来淄打工仅3天,因生活压力大选择跳河轻生。幸好遇到热心群众及时报警,警民联手展开救援,最终帮其踏上回家的路。3月13日7:30,张店公安分局学区派出所...
平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邑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