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临报融媒记者 刘福伟 通讯员 邵黎明)5月11日,在河东区汤河镇老年大学小型演播厅里,由镇综合文化站举办、沂州海棠长寿果酒协办的小型城乡曲艺文化交流会,邀请了兰山区老年艺术团10余位知名艺术人士前来展示才艺,并与当地几十名农民曲艺爱好者共同切磋技艺。农民歌手冯尚花的一曲经典红歌《众手浇开幸福花》,赢得了来自城乡艺术爱好者的热烈掌声。
这个集农民书画、歌舞、戏剧、民俗、健康学习教育为一体的农民公益组织,负责人是今年70多岁的刘聚兴。他建了一个微信群,把汤河及周边镇街的中老年农民文艺爱好者聚集起来,常年在这里免费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并组织了书画、锣鼓、歌舞、戏剧等艺术团队,经常邀请有关专家教授来讲学,促进了农民文化素养的提高。
据刘聚兴介绍,此次应邀来参加曲艺文化交流活动的十余名城市曲艺精英,多是部队文工团、专业剧团的退休人员,吹拉弹唱个个都是高手。他们纷纷登台献艺并观看了曲艺表演,共同切磋曲艺文化技艺,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乐演奏、柳琴戏、民间小调的学习和传承,还观看了农民自编自演的现代柳琴戏《第一书记》,加强了城乡文化的对接,促进了乡村文化的提高。
河东区高度重视文化惠民活动,坚持政府主导、财政扶持、市场化运作相结合。早在十年前,该区就启动了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区争创机制,强化政府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思路品牌,文化惠民工程在河东遍地开花。强力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有线电视户户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五大文化惠民工程”,为河东区文化建设夯实根基。
一直在河东有线电视台工作、有近30年工龄的老职工孙承进非常自豪:该区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新开设一个特殊频道,全天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节目。全区8万有线电视家庭、40多万人可自由收看该频道关于艺术、讲座、农业、科普、动漫等制作精良的文化节目,开创了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新模式。他如数家珍地说,河东保持了很多第一:第一个开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频道,第一个有线电视户户通率过75%,第一个乡乡建成综合文化站、村村基本建成文化大院,率先完成改革任务、全国第一个县区级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龙灯扛阁是河东唯一代表全市参加世博会山东周表演的节目……
“写河东、拍河东、演河东、画河东、唱河东”系列活动包括秧歌汇演、少儿舞蹈大赛、广场舞汇演、摄影大赛,是河东区文化部门倡导的系列活动,也是“文化河东”浸润城乡发展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河东区将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区财政支出预算,建立健全区级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全区文化建设地位跃升,从“部门工作”上升到“全区战略”,政府主导、政府主抓、政府主投入,社会文化整体水涨船高。“坚持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河东区委书记隽新阳如是说。
该区先后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等政策文件近20个,营造了全区上下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大奖补力度,投入500余万元扶持文化站、农家书屋、镇村历史文化展示室等基层文化建设。新建镇史馆8处、文化广场33个、乡村大舞台9个、村史馆6个,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5个,创建省级示范点3个。出台《河东区送戏下乡参演剧团考核办法》,总结送戏下乡工作“十步法”在全市推广,被文化和旅游部网站刊发;在全市率先启动沂蒙文艺轻骑兵——河东文艺小分队演出,全年送戏237场次,放映电影2332场次。创作大型柳琴戏《迟来的悔悟》、《第一书记》2部,并在全区巡演20场次;结合消防安全等工作,创作快板、小品等5部作品。其中,柳琴戏《中秋夜》荣获临沂市第四届原创小型戏剧展演一等奖。
新闻推荐
临沂市“樱桃航班”再起航 每天30吨本地大樱桃“送”上全国各地食客舌尖
本报5月19日讯(记者陈牛通讯员张荣华)5月18日凌晨4点半,临沂国际机场第二季B737-300F樱桃货机临沂-广州顺利起航,该航班满...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