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援建的奢香古镇
三年,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简单的时间单位,但对于贵州省毕节来说,却是一段改变命运的日子。
乌蒙山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毕节市又是乌蒙山区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我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最艰巨的地区之一,全市7县3区有总人口927.5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15.45万人。
三年前的毕节,人们过着温饱都成问题的日子,守着年收成都不够养活自己的“瘦田”,还有人住着风不能挡、雨不能抗的茅草屋……直到三年前的12月,恒大扶贫队伍的到来,才逐渐结束这样的状态。
目前,恒大已协助毕节各级政府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截至2017年底),已助力黔西县于今年9月成功脱贫摘帽,恒大还帮助毕节全市培训107323人,推荐到当地产业就业和异地就业72189人,人均年收入4.2万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曾经的贫困人口,如今的新农村村民,他们迫切地想要告诉大家,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本期报道中,我们将通过毕节贫困户的真实故事,听听他们心中对于脱贫后的感受。
走出深山 逐渐尝到幸福的滋味
奢香古镇——占地1200亩的新型社区,是恒大集团帮扶毕节市大方县的易地搬迁帮扶项目。截至目前,包括奢香古镇和50个恒大新村已安置5000户搬迁贫困户,2万多名世代深居老山的贫困人口已经逐渐尝到幸福的滋味。
陈朝会,是2万多名搬迁群众之一。2017年7月,她从距离大方县城近50公里的大山乡新坝村走出,搬到了奢香古镇。她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父亲去世多年,与酗酒的丈夫分居四五年,年逾古稀的老母亲又体弱多病,突发疾病,看医生的钱都要赊账。“以前哪有存款?地里收的玉米一年不到500斤,自己吃都不够。”所有的生活重担都压在陈朝会的身上。去年,她在恒大的帮扶下,离开了深山,参加恒大组织的就业培训,并很快古镇物业管理处为她安排了保洁员的工作。她告诉我们:“有这么好的机会,有了稳定的收入,只要自己肯干,一定能翻身。”
现住在恒大35村,81岁的田德友老人告诉我们,他至今都还记得搬离旧家的那一天是2017年农历六月初六。到那一天为止,他在毕节市大方县东关乡半冲村生活了81年,和小儿子及老伴挤在一间50平方米的土墙黑瓦房里。恒大为了搬出来的贫困户能够安心,并且脱贫致富,恒大和大方县政府合作,为每户配建2个蔬菜大棚,并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的形式,以每个大棚900元的租金,对农户的大棚进行流转,由公司统一经营管理,进行火龙果和草莓种植。用他的话说,“以前没有收入,如今在家中坐收分红。”
经以务农为主、靠打零工为补贴的阳大平也有着这样的“翻身”经历。阳大平夫妻俩被列为恒大集团吸纳就业培训帮扶对象,通过恒大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如今在恒大集团援建的马干山蒙古风情园找到了工作。他现在是一名水电工人,主要负责电路维护、水源供应等,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收入,妻子张兴珍是清洁工,每个月收入2000元,两人的收入已经完全能够满足家庭生活了。
越来越好的背后
从“输血”到“造血”
像上面的例子,在毕节市数不胜数。我们走访了毕节市的“贫困遗址”,那里满眼都是泥泞的小路,荒芜的杂草高过了人,抬头便能看见的就是大山。贫瘠的土地、恶劣的农作物生产环境、不便的交通……
三年前,恒大的到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地方的现状,还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而恒大决定帮扶毕节市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对于扶贫工作,业内形成的一个共识在于可持续性,脱贫之后不再返贫。恒大也将扶贫攻坚的核心聚焦在“造血”扶贫上,在恒大看来,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是实现永久脱贫的基础。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到,恒大通过产业带动的“造血式”扶贫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持续性最强的方式。
针对乌蒙山区独特的生态、气候,恒大投入57亿元,帮助毕节打造我国西南地区的两大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蔬菜瓜果基地,一个是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帮助20万户、70万贫困人口发展蔬菜、肉牛以及中药材、经果林等特色产业,为每个贫困户配备至少两个产业项目,并引进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贫困户则通过“土地流转收入+劳务收入+入股分红”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恒大已帮助毕节全市建设6万个蔬菜大棚,建成36.7万亩蔬菜大田基地、28.6万平米育苗中心;13.9万亩中药材、食用菌基地,23万亩经果林基地。同时引进79家上下游企业,帮助贫困户解决“种什么、怎么种、种多少、卖给谁”的根本性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政企的合力,从“输血”到“造血”的完成,在毕节,人们的生活正越来越好……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谢雯
新闻推荐
本报深圳12月3日讯(记者徐洋朱鹏)今天下午,市委书记王玉君率临沂市党政考察团赴深圳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观考察。康美药...
临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