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临沂新闻 > 正文

亲情救助 共创和谐 ——— 市救助管理站15年为4.7万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温暖

来源:沂蒙晚报 2018-07-03 15:48   https://www.yybnet.net/

“原本模糊的印象,一下子清晰起来。”这是市民魏宗艳对救助管理工作认识的极大转变,“以前不知道该怎么救助、如何救助、救助途径有哪些?通过这次救助开放日活动,使大家对救助工作有了进一步深入了解。”

不只是魏宗艳一人有如此感触。6月19日,市救助管理站举行主题为“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开放日体验活动,全市200余名市民零距离感受了救助工作。他们表示,将积极为救助工作提供线索,帮助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

阳光救助、公开透明,是市救助管理工作的本色,也是市民政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的真实写照。

市民政局局长孙百迎表示,临沂市继续擦亮“亲情救助、共创和谐”救助管理工作服务品牌,坚持“自愿救助、无偿救助”原则,将“及时救、安全养、幸福归”作为工作中心,积极开展救助工作,为“大美新”临沂和谐稳定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自2003年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来,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47903人,其中流浪未成年人4586人,主动巡回救助22650人,护送返乡16688人次,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编织协同救助一张网 让流浪人员“四季安好”

做好日常救助工作,是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今年端午节期间,流浪在外的王芬(化名)又收到了一份暖心礼物:救助爱心包、热乎乎的粽子和夏日用品。接过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送来的粽子,向来要强的王芬流下了热泪,“也只有你们还挂念着我,逢年过节总忘不了我”。因为家庭原因,王芬流浪在外,一辆三轮车是她的全部家当,居无定所,以乞讨、捡废品度日。救助站工作人员向她讲明救助政策,多次劝导进站接受救助,但遭其拒绝。这两年来,市救助管理站集中开展了“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活动,照样给王芬送去了防暑御寒物品,帮助她越过寒冬、度过炎夏。去年市救助管理站累计救助像王芬一样的流浪乞讨人员1756人次,其中救助流浪未成年人42人次。

为确保城区范围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得到救助,市救助管理站与公安、城管、环卫、媒体等部门和单位联合开展救助活动,特别加强了对广场超市、背街小巷、桥梁涵洞等区域的巡逻密度。对愿意来站的受助人员接到站内,为其提供食宿,帮助返家;对不愿来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发放防暑御寒物品,并做好录像、档案保存等工作,不断提升巡回救助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市救助站还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切实做好热线救助和12345承办工作。2017年共出热线273次,接回流浪乞讨人员131人。

在做好城区救助工作的同时,市救助管理站还积极推进建设覆盖全市的四级救助服务网络,密切与其他省市救助站之间的合作,形成了“大布局、小区域”的救助格局。2017年,该站跨省救助服务达215人次,协同救助“一张网”的效果初步显现。

创新安全养护“临沂模式” 呵护受助人员身心健康

让受助人员吃得好、住得好、被照顾得好,这是救助管理工作的题中之义。

走进市救助管理站儿保中心一楼,几位孩童玩得起劲,滑滑梯、玩玩具……这处设施齐全的儿童乐园,一时间成了流浪儿童的天堂。

深入大楼,音乐放松室、身心训练室、心理宣泄室比邻而居,文娱健身室、手工制作室、图书阅览室动静相宜。

身心训练、心理宣泄……这些字眼已经透露出了救助管理工作的特殊性。

据了解,市救助管理站站内供养人员多为精神异常、智力残疾人员。他们既不记得家庭地址,更无法正常起居。

如何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这是市救助管理站做好救助工作的当务之急。

为此,市救助管理站推行“标准化管理、家庭化服务、亲情化照顾”的安全养护模式,努力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何为养护模式?市救助管理站以标准引领管理,在饮食住宿、卫生防疫、消防安全、医疗救助等方面,建章立制,实行标准化作业,确保智力残疾流浪人员的身心安全;同时坚持分类管理,时刻关注受助人员的身体状态,重点做好遭受家庭暴力、被拐卖儿童以及老弱病残等对象的服务工作,帮助他们树立重返社会的勇气。

在日常照料中,市救助管理站还实现了户外运动、节日联欢、志愿者活动的常态化,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营造文明、友善、关爱、和谐的救助环境。

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还将进一步规范安置程序,滞站超过三个月的受助人员,与社会福利院一同协商做好安置工作。同时与公安部门协商建立落户工作协调机制,规范落户流程和档案管理制度,尽快解决长期滞站人员的户口问题,以便让其享受到更多社会福利政策。

健全“互联网+救助”新模式 帮助更多人找到回家路

漂泊40多年的张守胜,怎么也没想到还能在有生之年叶落归根。

前不久,72岁的张守胜被热心市民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那时,他身患脑血栓,下身瘫痪,精神恍惚,口齿不清。在工作人员精细照顾下,张守胜慢慢康复起来,并表达了回家的愿望。

可40年的漂泊生活,早已抹掉了他的家乡记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他寻乡,无异于大海捞针,放弃还是坚持?市救助管理站选择了后者。随后的一个多月里,运用人像比对、地图排查等手段,往返于山东日照、江苏赣榆等地核实线索,最终在200公里外的赣榆区盘古岭村,找到了他的家人。

古稀之年回到家乡,张守胜泪流满面,“死也瞑目了,谢谢你们!”

回家,是流浪者的心愿,更是市救助管理站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了让老年人、智力残疾和精神异常的受助人员早日回家,市救助管理站多措并举,拓宽寻亲渠道。

去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建立健全了“互联网+救助”新模式,通过微信群、全国救助管理系统、今日头条等媒介发送滞站人员信息,帮助其与家人取得联系。今年以来,已有36名受助人员通过这些途径,找到了回家的路。

同时,市救助管理站还与公安部门建立寻亲救助协作长效机制。通过公安部门人脸识别技术,提高寻亲准度和成功率。今年以来,已成功为43名受助人员筛查出身份信息并护送返乡。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军表示,将继续围绕“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以保障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存权益和生命安全为出发点,积极创新救助方法,加大救助力度,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力、满意度,帮助更多流浪乞讨人员早日与家人团聚,切实为大美新临沂建设做好兜底保障工作。

□本报记者唐丽丽

通讯员胡晓娜

新闻推荐

全省现代灯光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班在临沂市开班

本报7月2日讯(记者李建)今天下午,全省现代灯光理论及操作技能培训班在临沂市开班。据了解,此次培训班由省文化厅主办,市文广新...

临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亲情救助 共创和谐 ——— 市救助管理站15年为4.7万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温暖)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