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事业,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要振兴,关键一点就是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更多“雀鸟归巢”到农村投资兴业,带动乡村人气旺起来。
近年来,蒙阴县大力实施“雀鸟归巢”工程,以优秀大学生、退伍士兵、外出务工人员为主体,先后吸引了1000余名在外人才返乡创新创业,创办工业、农业、电商等各类经济实体70余个,带动乡亲们发展,带活了县域经济。
“雀鸟归巢”,投资创业渐成气候
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的蒙阴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初创集聚效应,设立了双创孵化中心,创业者拎包入驻,目前中心已入驻电商企业35家。今年刚大学毕业的徐芹鹏就是大学生创业者中的一员,他从济南返乡创立了山东一诺千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2014年,徐芹鹏在经过政府帮忙申请了助学贷款后,才如愿圆了大学梦。因为家庭贫困无法承担生活费,徐芹鹏开始琢磨到底怎么才能够赚取更多的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
2015年,徐芹鹏假期回到家乡,了解到县里正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还为他免费提供了一间办公室,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网店终于开张了。徐芹鹏慢慢发展周围的同学一起来做网店,从最初的几个人,到在校的50多人,再到现在的600多人。2017年8月,徐芹鹏在家乡蒙阴成立了山东一诺千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先后在聊城、莱芜、东营设立分部。目前,徐芹鹏的创业团队共有674人,公司销售额达到640万元。
徐芹鹏说:“家乡的美景令我陶醉,家乡的特产让我致富。我能做的就是尽我所能为家乡干点实事。”近年来,抱着类似的情怀,“雀鸟族”们在蒙阴投资创业渐成气候,目前,蒙阴县共有网商、微商2650家,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50个。
筑巢引凤,秀美山乡成创业热土
越来越多的“雀鸟族”返乡创业,跟当地党委政府长期以来下大力筑巢引凤密不可分。
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针对年轻劳动力外流的现象,蒙阴县“借力发力”,以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平台,聚焦人才输出较为密集的北京、上海、广东、青岛等地,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台账,利用春节、中秋等节假日,不定期寄送“特殊家书”,广泛宣传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激发抱团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强化人才项目招引,激发人才回归热情。
寒冬时节,在蒙阴县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培训教室里,高新职业学校的老师正带领学员们认真学习电商美工、运营等相关专业知识。蒙阴县高新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和锋介绍说:“培训的主体主要是返乡大学生、农村务工青年,还有退伍军人。在培训过程中大都是从零基础、零门槛开始,经过初级培训,然后再让他们入驻孵化中心,相当于把他们扶上马再送一程。”
蒙阴县不断完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打造乡村创业后备军,立足农业、纺织、机械加工、车辆制造等县域特色产业,分行业、分领域组建创业导师团,为创业人才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咨询服务。
振兴乡村,加快形成雁阵效应
回乡创业渐成气候,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为大雁归巢提供了战略性机遇。怎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大雁归来,形成“雁阵效应”,更好激活乡村?
“乡村振兴,人才是魂。政府要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下大力气引进人才。人才多了,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带旺乡村人气。”蒙阴县人才办主任吕玮说。
蒙阴县编制了《创业服务指南》,开通返乡创业“绿色通道”,在创业指导、技术支持、资金帮扶等方面提供“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简化创业手续办理流程,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便捷服务。同时,积极探索灵活引才模式,采取技术服务、项目合作等方式柔性引进“候鸟型人才”,建立“人在彼地,才施蒙阴”的智力汇聚机制。
蒙阴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苏云涛表示,通过引导能人回乡、引进市场主体,实现以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脱贫增收,以要素对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除了乡情的维系,更要构建良好的政商互动关系才能让更多的雀鸟愿回来、回得来、留得下、有发展,真正形成雁阵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张圣虎 张云舒
新闻推荐
临沂市民踊跃推荐年度汉字 “享 ”“扫黑除恶 ”体现幸福安全
本报12月7日讯2018年,哪一个汉字最能代表您的记忆?近日,由临沂市文明办、沂蒙晚报主办,亿峰达(北京)投资有限公司冠名的“中...
蒙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蒙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