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多高,果就有多高。”蒙阴人说这话时满是自豪:全县80%的山地丘陵种植蜜桃,80%的果农收入来源于蜜桃,70%的村是蜜桃生产专业村。
市场冲浪数十年,小小蜜桃成为蒙阴的一张名片。但是,蒙阴人的危机感却从未消失:蜜桃种植规模上去了,可结构合不合理,效益是好是坏,品质有无提升?尤其是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把蜜桃当做“命根子”的蒙阴人,面对着一道道待解的“谜题”。
结构调整顺应市场需求
蜜桃还没熟,也能卖上价。互联网销售已经成为蒙阴蜜桃走向市场的新渠道。截至目前,全县从事互联网果品销售的商家、企业达300余家,蜜桃每天发货量2万多单,今年预计销售果品量将超过500万斤。
然而,销售毕竟是终端。能不能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还要依赖生产环节的结构调整。
蒙阴街道三教堂村果农陈文祥,人送外号“大冒失”。2008年以前,蒙阴蜜桃多为红桃。陈文祥走南闯北有见识,认为红桃价格上升空间不大,就把自家的红桃全部砍掉改种黄桃。亲朋好友全都为他捏了一把汗,陈文祥也由此被打趣为“大冒失”。3年后,黄桃开始坐果,口感和香型赢得市场青睐。就在那一年,陈文祥的黄桃每斤售价比红桃高出6倍多。
“文祥也给我嫁接了400棵黄桃,我怕不好卖,就偷着改了200棵‘春雪\’,结果我那剩下的200棵黄桃卖了近10万元,那200棵‘春雪\’才卖了不到2万元。真后悔没听这个‘大冒失\’的话。”提起这事,果农密学福懊恼不已。
吃一堑,长一智,蒙阴果农一个果园里少的有四五个蜜桃品种,多的能有十余个品种。“品种多了,风险就分散开来,这个品种效益不好,别的品种还能补。”蒙阴县县长隽新阳说,蒙阴县有65万亩蜜桃,年产量达22亿斤,“产业规模上来了,内部的结构调整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有不断顺应市场供求变化,蒙阴蜜桃才能长久不衰”。
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种桃20年,云蒙湖生态管理区卧龙峪村果农王发生是行家。十里八乡,就属他的蜜桃名气大:口感好、甜度高、个头大、颜色亮。秘诀就两条,一个“多”,一个“少”。
“肥料对蜜桃口感起关键作用,要多用农家肥、有机肥。”对前来“取经”的果农,王发生毫无保留。“从来不用除草剂,隔一段时间就拔掉大草,留着小草。地面有了草的覆盖,能减少水分蒸发,起到保水作用,并且增加害虫天敌数量,减少农药用量。”
为提升果品质量,守住安全底线,蒙阴建立三级管理网络:县有联合执法大队,乡有农产品质量监管站,村有农产品质量监督员。通过推行农药监管“电子平台”制度和农药进销货台账制度,51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一律被禁止销售、使用。蒙阴还整合农业、质检等资源,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一旦出现问题,可以追溯至田间地头,追责到底。”蒙阴县农业局局长包西堂介绍,县里制定了多项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80%的果品生产实现标准化,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
打造高效完善产业链条
“在蜜桃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链条建设上,蒙阴处在中间迅速膨胀、两头较弱的状态,产前的生产资料、基础设施和产后的销售市场、包装、加工等服务相对滞后。”蒙阴县果业局局长张茂玲分析,多年的顺境发展,使蒙阴蜜桃在品牌建设上存在缺陷,农资经营市场混乱、果品购销方式粗放、果品经纪人缺乏监管、市场开拓和经营乏力等现象普遍存在。
短板要补齐,乱象要整治,蒙阴从产前、产后两端发力,努力完善产业链条,擦亮“蒙阴蜜桃”品牌。
蒙阴县连出数记“重拳”加强对果品经纪人管理。果品经纪人要到工商管理部门注册、领取资格证书,姓名、地址、联系电话等都在网上公布,随时接受社会监督。对无故拖欠、挪用果农果品钱款的经纪人,蒙阴县依法予以处置,轻者吊销资格证书,严重者移交司法机关。
与此同时,蒙阴县逐步建设果品批发市场、果品深加工、果品冷链运输、网络销售等产后服务体系,为全县蜜桃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蜜桃产业附加值。全县共建成优质农产品基地33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169个。
今年以来,蒙阴已销售蜜桃8.5亿斤,销售价格比去年每斤高出0.6元至1元,蜜桃销售收入20多亿元。
蒙阴县委书记王皓玉表示,除了不断提升品质,蒙阴蜜桃别无他路。“蜜桃虽小,但做好不易,关键是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打响‘蒙阴蜜桃\’品牌,实现以质创牌、以牌取胜、以牌增效。”
张圣虎 李朋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