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雅奇 通讯员 宋国栋 公杰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是实现“长效脱贫”的现实路径。在***过程中,蒙阴县发挥当地已有产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围绕保品质、拓市场、增效益、强服务,推动产业链条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探索出一条生态富农、产业升级的特色扶贫道路。
***,必须聚焦最困难的群众,特别是缺乏劳动力的贫困户。蒙阴县创新机制和办法,让他们同样享受到扶贫攻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桃墟镇蒋沟桥村有贫困户 82户,其中没有劳动能力的就占了66户。独居村民李光成就是其中之一。李光成今年已经84岁,又因生病导致腿脚不便,没有任何经济来源。“每个村都有一批致富能人,我们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蒋沟桥村第一书记卢中彬说。在扶贫工作中,该村依托蒙阴县长毛兔存栏量和兔毛产量均居全国县区第一位的产业优势,帮助每户贫困户申请了2000元的帮扶资金,购买长毛兔集中到村中3位养兔大户手中,帮助养兔大户扩大养殖规模,然后将获得的收益分给贫困户。2015年年底,李光成就分到了500元。“今年,我们正在发展种植大棚项目,利用扶贫资金建成大棚后承包出去,产生的收益也可以用来给贫困户分红,预计今年就可以产生收益。”卢中彬介绍。
云蒙湖生态区北太平社区则通过重点发展来料加工业务,让周边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实现脱贫致富。
蒙阴县石龙玉美加工有限公司是当地重点帮扶的村级来料加工点之一,公司的工人都是来自村里的农家妇女,有工作需要的贫困户优先安排上岗。据该公司负责人李作玉介绍,这个村***户有 4户,有2人在加工厂上班。村民刘贵英家就是***户之一,丈夫有病不能工作,家中还有孩子上学,家境十分困难。“一天五六十块钱,比种地强多了,关键还不耽误照顾家里,不用往外跑。”说起这份工作,刘贵英显得很珍惜。
而对于李作玉来说,每吸收一名贫困户为员工,国家就可以给企业提供5万元贴息贷款的政策,也让他很满意:“减轻了资金压力,我就可以再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困难户参与到咱加工厂里来,使他们尽早脱贫。”
据了解,蒙阴县共有贫困户16636户,贫困人口36249人。在实施***过程中,该县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全面推进蜜桃种植、长毛兔养殖、旅游开发、电子商务、来料加工等五大产业,确保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实现脱贫和产业升级共同推进,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曹鹏飞 付然锋通讯员 宋国栋自古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的蒙阴县,生产条件恶劣,省派第一书记大力扶持蜜桃种植和长毛兔养殖,让该县扶贫工作有了新探索……旧寨乡殷家洼...
蒙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蒙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