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纪伟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刘雁 张永锋
“这片地得400多亩,去年大旱,种了水稻没打穗;今年又遇大洪水,玉米泡水里几天又绝了产。这一块两亩多,以前是俺家的,亏得去年入了社,旱涝有钱分。这两年,俺从社里领到几千元,不然一点收成也没有,日子可咋过啊。”11月19日,在莒南县岭泉镇村淇岔河的大田里,说起合作社,农民徐凤秋直夸赞。
20公里外的道口镇赫马岭村,村民也是受灾却没受损失。夏天的几场连续暴雨,让村里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种植的700亩玉米地减产80%以上。“大伙儿正担心今年还给保底不?结果前两天村里大喇叭吆喝,每亩地800元的保底照发,全村人别提多高兴了。”村民朱艳娟说。
“合作社拿的钱,算算账,比自己种地划算,所以老少爷们都争着入社,连外村的乡亲都想加入俺村呢!”淇岔河村党支部书记徐淑胜说。
目前,莒南县累计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59家,入股农户25838户,入股土地2.4万余亩。合作社为何发展成这般规模?赫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魏振伍说,原因主要是:一是土地交给合作社,由合作社或者托管给为农服务中心统一耕种、管理、收获、销售,村民只点钱不费心,并且旱涝有钱拿,再不用看年景,这种好事谁不向往?二是利益保障让人放心,县里以农业政策保险为前提,又开发了特色补充保险,引导合作社适时购买农业政策性保险或商业补充保险,确保特殊灾害影响下也能有效保障村民和村集体的利益。比如,每亩玉米要交保险费3.6元,合作社购了双份险,就是每亩地7.2元,这样赔付也就翻了倍,玉米绝产后,由每亩320元提高到每亩640元。三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和群众拧成了一股绳,成为利益共同体。全村共种“一块田”,利益共享,让人感觉能长久。
作为合作发展模式的受益者,朱艳娟把家里的几亩地全入股了合作社,她还在村里手套加工车间打工。和朱丽娟一样,49岁的孙钦玲原来除了种田,没有任何农业生产之外的收入。现在在手套厂打工,每月收入2600元左右,再加上年底的保底加分红,个人年增收3万多元。
“有了合作社以后,土地流转出去,旱涝都有钱分,省心省力,自己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挣钱,比以前种地强多了!”孙钦玲兴奋地说。
自2018年赫马岭村成立了代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全村1100亩土地整体纳入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耕种,村里的一百余名青壮年就安心地外出务工了。同时,外出赚钱走不开,在家赚钱没机会的100多户留守村民也忙起来,只要不贪懒,合作社里随时都有活干、有钱赚。村民们都说,合作社里好种田。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打开“致富锁”,莒南县认准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群众从原来致富无门,到现在变为具有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和二三产业收入的多元收入格局。
新闻推荐
近日,莒南县道口镇人大开展了人居环境整治暨环卫一体化秋季攻坚专题视察活动。此次视察主要围绕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农...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