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莒南新闻 > 正文

初心藏岁月 ——杨振德的民俗收藏之路

来源:日照日报 2017-07-21 02:21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田文佼

淡月疏星,夜深人静,穿过日照枣庄路北头的一处居民小区后,有一片清幽的树林。林子的尽头,坐落着一处古色古香的庭院,院门口几个大字赫然醒目——— 日照民俗博物馆。入到院内别有洞天:古旧的雕花木门、云龙石壁、狮子门墩……从汉代的瓷器、玉石,到民国时期的木轮手推车、紫砂壶,再到上个世纪的照像机、唱片机,一应俱全。院落的管理者叫杨振德,一个英气内敛的80后。在他眼中,文物是“历史的航船”,“船”有大小,但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夜色已深,当别人已经进入梦乡,杨振德仍在整理着博物馆内的藏品,细致梳理着展览的门类。义务甘当“传统民俗”的守护者和传承人,“让大家在这里,看得见历史、摸得到乡愁。”

机缘牵引,踏上收藏之路

博物馆的大厅里匾额、马车、架子床、八仙桌等分门别类陈列,古朴的民俗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收藏有千余件各个时期和各类的民俗用品,其中包括祭祀茶道、生活工具、农耕器具等。小到针头线脑、瓢盆碗罐,大到风车辘轳、犁杖车轿,种类繁多。

“或许受家族原因影响,我从小就有这种情结,很喜欢古代的物件,总觉得这些东西很有意思。”杨振德1985年出生在山东省莒南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受家庭氛围影响,从小学起,他的“收藏事业”就从集邮开始了。五花八门的邮票承载着杨振德童年的梦想,也承载着他对大千世界的向往和好奇。

小学的时候,杨振德收获了一枚新奇的邮票,上面印着古代的大门上挂了一块匾,赫然印着“汇通天下”四个大字,显得格外庄重肃穆。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物件,让杨振德着实兴奋。回到家,他便拿着这枚“宝贝”向母亲炫耀。母亲扫了一眼,“这有啥稀罕,你姥姥家过去也有这么一个东西。”

母亲的这句话,让杨振德更加高兴起来:原来自己身边就有这样的“宝贝”!

说起姥姥家这块匾额,确实是一块“有来头”的物件。杨振德的太姥爷叫孙宝泰,清朝年间是临沂莒南县的栈行掌柜。清末灾荒,孙宝泰将栈行的粮食财物捐出赈济流民,为此朝廷赏赐了这块匾。上面刻着“杖己隆礼”四个大字,以示舍己助人的美德。后来战乱四起,栈行关门,族人流落各地。这块匾才传到了杨振德的姥姥家,姥姥又将这块匾陪送给杨振德的大姨作了炕板。

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姨家已经从乡下搬到了县城,这块炕板也不知所踪。几经周折,四处打听,杨振德终于在老家又找到了这块他日思夜想的宝贝。然而现实却让他大失所望:在文革期间,匾额的外面被刮平了,精美的纹饰和深沉的大漆都看不见了。乘兴而去,败兴而归,但是这块带着传奇色彩的匾额却深深印在了杨振德的心上。

机缘并不是戛然而止的,现在这块“杖己隆礼”的匾额已经被收到民俗博物馆保存展示。

杨振德从北京化工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济南的银行工作。2009年的一天,他受委托去匡市街济南老印章厂处理一起客户咨询的业务。进门后,杨振德被屋内的景象惊呆了:靠着北墙根摆着满满的一排架子,架子上摆着各类的石头和不知名的工具;屋内靠西的地方摆着一件大桌案,上面堆满了各种杂物。杨振德向屋内的一位中年妇女说明了来意,这位妇女就转身去里屋抱出了一摞合同材料。她购买的理财产品太多,已经分不清种类和实效,所以打电话去银行咨询服务。于是杨振德向她细致讲解了各个产品,并把各个合同进行了归类整理。处理完毕,已经临近傍晚。杨振德正准备起身告辞,这时从里屋又走出一位老先生。寒暄过后,才知道他是这屋子的主人。为了酬谢,老先生执意要杨振德从架子上选一块石头。摸不着头脑的杨振德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看着琳琅满目的小石头发呆。过了一会,老先生兀自从架子上拿了块石头,就回里屋了。那位妇女拍了杨振德一下:“还不快谢谢老师,给你选了块老寿山。”“半个月以后过来找我。”杨振德还没回过神,就赶紧说声“谢谢”,便回公司了。后来他才知道这块石头是一块老坑寿山冻石的印章,而这位老先生也是济南有名的篆刻大师。

“在以后的日子里,遇到过很多缺钱的时候,但从没把这枚印章当成谋生的东西。只是觉得喜欢,要保存好。有机缘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别有一番感悟。”

日照香炉,点燃收藏热情

为了收藏,近10年来,杨振德几乎跑遍了日照周边的大小村落。在寻访的过程中,收集那些别具地域特色,特别是能体现一个地方文化特征、能勾起人们乡愁的老物件。刚开始时只是将农村的老器物买回来,后来演变为只要到外地出差或旅游,就往所在地的古玩市场跑,遇到有“眼缘”的物件就倾囊相购。

2013年春天,杨振德偶得一次与藏友交流的机会,朋友不经意间提及到对青花香炉的喜爱,杨振德马上想到了“日照香炉”这首诗。日照是祭日文化的源头,香道礼器是传承祭祀文化的工具,于是杨振德开始了对香炉的专题收藏。

香炉属于礼器,是“香道”必备的器具,烧香是人们在解决了物质需求以后的精神寄托。为了能找到藏品,杨振德不但要查阅典籍,还要实地考察。他经常深入偏远的乡村,不通公路就在山路间跋涉。有时为了淘到一件宝贝,要花费数天甚至数月的工夫,多次登门求宝。

他的藏品中有一件清中期的双龙戏珠青花香炉,上面刻有“乙未年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之神位 安吉堂”,是莒南县大店庄家七十二堂之中安吉堂的供炉,炉高20厘米,口径18厘米,器型硕大,绘画工整,庄严大气。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龙纹属于官宦专用,香炉的尺寸大小也代表了官员的等级,这个香炉是当时最大的尺寸,香炉正面的篆文端正有力,也是体现了当年的大家风范。

这些古老的物件,在杨振德的眼里不仅仅是一件器物,更是一段历史、一段生活的记载。在走访日照周边地区的村镇,寻找民俗藏品的过程中,杨振德发现传统的民俗文化日渐式微,有些甚至到了消失的边缘,抢救和发掘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我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把民俗器物收集整理,抢救维修,让年轻人感知历史,让这些摸得到的老物唤醒人们对乡愁的记忆。”文物在杨振德眼里都是“鲜活的生命”,更是“跳动”的历史。

2015年,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的日照民俗博物馆正式敞开大门迎客。这间民俗博物馆是由杨振德和他的藏友共同维护运营的。在这所博物馆里,现有展品2000余件,两大展厅内含十个分区,展示包括黑陶器具、早期青瓷、明清家具、传统运输、纺织刺绣、明清瓷器、农业生产生活器具等民俗文化藏品。

初心不改,在坚守中传承

2016年腊月,临近年关。人们都在忙碌着准备年货,喜气洋洋地迎接新的一年,杨振德却高兴不起来。

多年来,收藏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而这份坚守却并不仅仅需要一腔热血就足够,更需要财力的支撑。单凭杨振德日常工作的微薄工资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每天的工作之余,杨振德还要打三份工:中午休息的时候给人送外卖,下午下班后送快递,晚上还要兼职代练游戏升级。“这就是我的生活常态。有的理想不需要钱,而我的理想是需要有财力基础支撑的。我宁愿自己辛苦些,也从没有想过用自己收藏来的这些心爱之物缓解一时的生活窘迫。”

收藏这些老物件儿需要钱,日常的维护清理也需要钱。如今,民俗博物馆面临拆迁移址,几千件古物的搬迁和维护造成的损失,是杨振德更为犯愁的事。尽管如此,他还是不会放弃自己对民俗物件的热爱,不放弃对历史记忆的传承和坚守。

“有些事,总要有人去做。虽然我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类智慧可以创造无法想象的明天,但绝不可能复原昨天。因而‘昨天\’显得尤为可贵,而我目前做的事情就是在‘收藏昨天\’。传承文化不是一句空话,收藏就是从过去中寻找未来。”杨振德觉得,这些老东西就是历史的见证,人们需要通过怀旧让传统脉络得以传承。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杨振德的收藏之路也会在他的不懈坚守中,积淀出这个时代予以他的肯定。 

新闻推荐

感情纠葛引发绑架儿童案

7月15日上午,莒南大雨滂沱。11时许,莒南县板泉镇前武阳村70岁的村民卞某兰,冒雨从村里超市买火腿肠回家,准备为4岁的孙子做午饭,却发现独自在家的孙子王阳阳(化名)不见了踪影。万分焦急的她赶紧跑到了就...

莒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莒南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初心藏岁月 ——杨振德的民俗收藏之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