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新闻 蒙阴新闻 莒南新闻 平邑新闻 费县新闻 兰陵新闻 沂水新闻 郯城新闻 沂南新闻 临沭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临沂市 > 莒南新闻 > 正文

赵德发的文学之梦(一)

来源:日照日报 2016-06-25 15:10   https://www.yybnet.net/

徐璧如

2016年春天,赵德发的长篇小说《人类世》先后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两大刊物上亮相——— 《中国作家》第一期发表,《长篇小说选刊》第三期头题转载。与此同时,中国作协的机关刊物《作家通讯》发表了赵德发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谈《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人类世》的单行本,也将在著名出版家安波舜先生的策划下,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广泛好评。有人说,赵德发在发表、出版了600万字的作品之后,这部长篇是他的巅峰之作。

“道在谁开口,诗成自点头。将头一点,我心欣慰。”

这是他那篇创作谈的最后两句。

我想,赵德发所表达的欣慰,不只因为这一部作品的完成,更因为他的文学之梦更加圆满。

他的文学梦,已经持续了近四十年了……

迷上文学,梦颠魂倒

1988年的夏天,在山东省莒南县,许多人因为一件事情瞠目结舌,议论纷纷: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赵德发弃政从文,要去山东大学作家班学习创作。

这一年,赵德发33岁,在组织部任职时间只有两年多。一个来自农村的青年,30岁就当上了组织部副部长,而且被选为县级后备干部,在别人眼里,是祖坟上冒青烟了。这不光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也是亲友们的利益所在。俗话说,一拃没有四指近,背靠大树好乘凉。他做出这样的抉择,必然引起亲友们的反对。有人说,今天的部长,说不定就是明天的县长、书记,前途不可限量。别人梦寐以求的,你却双手往外推,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这是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于是,一帮帮,一伙伙,有硬劝的,有软说的,无奈赵德发铁了心,不为所动。

父亲见他这样,恨恨地说了一句:“这是神鬼拨乱!”这话的意思,是说儿子受一种神秘外力的影响,才离开了仕途这条光明大道,让大家为之失望。

赵德发身为一个庄户孩子,能走到那一步委实不易。

他出生在相沟乡的一个山村,兄妹五个,他是老大。尽管童年时非常聪明,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是学校的学习尖子,但六年级读了没几天,“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学校停课,他的学业只好中止。三年后,邻村小学办起初中班,他去读了四个月,就又回家了。不是他不喜欢上学,是不喜欢那样的学习方式。那时,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达了“五七指示”,让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为了落实“五七指示”,学校整天组织学生学农,学军。学工没有条件,因为农村没有工厂。于是,两个班的初中生经常去生产队干农活,经常到学校西边的岭上“抓特务”。“特务”当然是由同学扮演的,头几回大家抓得很起劲,后来就觉出了无聊。有一天,赵德发跟着同学在岭上跑了一阵,坐到一株松树下发呆。南风强劲,将正在盛开的松花粉刮得纷纷扬扬,像一股股黄烟。看到这个情景,赵德发想,种花生的季节到了。与其在这里干活,瞎玩,还不如回家去自家所在的生产队干活呢。想一想家中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每年年底不但分不到钱,还要向队里“倒找”,他心中的长子情结陡然萌发。下午放学回去,他向全家宣布了自己的决定。父亲说,那样的学,不上就不上吧。

第二天,父亲领着他去找生产队长,队长就给14岁的德发派了一份活儿:割草喂驴。当天,他就挑起一对荆条筐,跟着一个比他大两岁的男孩上了山。他俩上午割回两担,下午割回两担,给队里养的四头驴吃。干这样的活儿,只是个“半劳力”,一天挣六分,是大人的一半,折合三毛钱左右。赵德发觉得,终于可以为家里出力,增加收入了,他感到很自豪,在弟弟妹妹面前有点儿小骄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心中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在山上割满草筐,坐在那里想,我才十四岁,难道就这样一天天过下去?不行,我得学习。

已经离开了学校,还能学习什么?喜欢唱歌的他想,我在学校里没学过简谱,就学它吧。正好,他有一本从三姨家拿来的《革命群众歌曲选》,就把歌本带在身上,一有空就翻看。他找到自己会唱的歌,先唱词,循音唱谱,而后反复哼唱会唱的谱子,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高低,长短,他看出了门道,竟然自己学会了简谱。会识谱了还不满足,他又希望拥有一件乐器,把曲子演奏出来。可是,他到公社商店里看看,最便宜的是笛子,标价三毛六分钱。那时,他家几乎见不到现金,一点必需的煤油、食盐等都要拿鸡蛋去换,哪有闲钱买乐器?赵德发想,干脆自己做一支吧。正值春天,柳树青青,他找来刀,噌噌爬上树,砍下了一段树枝,扒去皮,用墨汁依次画出吹孔与音孔。这样,他就有了一根实心笛子。赵德发用它操练,把它举到面前,嘴对吹孔,指摁音孔。一个个音符在心中响起来,指头则一 一对应去做应做的动作。练上一段时间,他的“吹奏”技艺娴熟起来。曲子在心里畅畅地流淌,指头在木棍上欢快地跳跃,他的耳边真真切切地响着悠扬的笛声……

实心笛子陪伴赵德发一年多,给了他莫大的慰籍。想不到,第二年秋后,本村学校重新开张,因为缺少老师,赵德发竟然被选去当了“孩子王”。他只有十五岁,却接了二、四年级复式班,有三个学生和他同岁。他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很快掌握了教学方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民办教师,一气干了八年。1978年,山东省招收公办教师,赵德发以优异成绩被录用为中学语文教师,第二年又被公社任命为学区负责人,管理着一所联中、八所小学。他当时想,这一辈子就干教育了,像那些自己崇拜的师长一样,在三尺讲台上耕耘一生,桃李芬芳,不也是一件乐事?他也甘愿做一支蜡烛,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直到油尽而枯。

就在这时候,出现了父亲说的“神鬼拨乱”。

那是1979年秋天一个夜晚。他备完课,从橱子里找出一本《山东文学》翻阅。上边不但有自己喜欢看的小说,也有作家谈如何走上创作道路的文章。读着读着,他心里倏然一动:我也要写,我也能写,我要当作家!此念一出,不可遏止。他在日记中记 下了自己当时的心境:观得艺苑春光美,跃跃欲作种花人。不耻腹中空如许,但愿能进花园内。

佛家讲,“一切唯心造”。一个念头,改变了赵德发的一生。赵德发从此认定,这一辈子就是要搞文学创作。因为缺乏文学训练,他连体裁都分不清楚,更遑论写作技巧。但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赵德发,却为文学发烧,一有空就写。因为文笔稚嫩,失败是必然的,稿子被退是经常的,但他想,莫泊桑能在一人多高的稿纸堆上站起来,我就不能吗?人生一世,哪能碌碌无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死去呢?没有百发一中,哪有以后的百发百中!所以,他矢志不渝,屡败屡战。

当然,他在工作上还是尽职尽责的。他历经艰辛,给联中建起了12间新教室;努力抓好教学质量,让本学区的统考成绩在公社跃居上游。因为他在公社通讯组帮过忙,领导了解他的人品和能力,在1980年夏天把他调到公社工作。临走时,他给含泪送行的学生留言:“不甘于平庸,不流于世俗。”

这两句话,其实是他的追求,他的心声。

到了公社不久,他担任党委秘书。白天,他兢兢业业履行职责;晚上,等到夜深人静,他在自己的宿舍里开始爬格子。有一段时间,他倾注心力写了一部10万字的小长篇,满怀信心寄给北京一家大型文学刊物,等来的却是“完璧归赵”。长期劳累,加上退稿的打击,他的头发一抓掉一把,脑后还出现了两块斑秃……

痛定思痛,他找到了失败的原因:读书太少,功力太差。恰在这时,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招收中文专业学生,可以业余学习,他决定报名学习,为写作打好基础。他从公社中学找来了课本,边工作边复习,参加入学考试,竟然考了个全县第一。也就在这时,他被调到县委办公室当秘书,在县城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电大学习。有的学员信奉“60分万岁”,能及格就行,赵德发是为了写作打底子,工作之余手不释卷,把重要的内容统统背诵。结果,三年的学习,六次考试,他除了一次考了个第二名,其它五次都在全县学员中为第一名,终于在30岁的时候拿到了大专文凭,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张文凭。

这三年中,他一如既往,坚持业余写作,发表了十多篇小说,加入了山东省作家协会。

他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29岁被提升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30岁又调任组织部副部长。赵德发起初也有些小得意,但时间不长就有了烦恼。这份烦恼,还是来自他的文学情结。组织部是县委的重要部门,连周末都不能休息,他想写作,挤不出时间。在那时期的日记里,他一次次记下了心中的矛盾与纠结。

1988年春天,山东大学要招作家班的消息让他眼睛一亮。他当即做出决定:去学创作,圆作家梦!他不听亲友们的劝说,不顾父亲的训斥,毅然决然报考,在这年秋天走进了山东大学校园。

这个作家班,学制两年,学员有四十多名,赵德发担任班长。山大中文系对这个班非常重视,选派了一批最好的教师。系主任孔范今先生不只是亲自讲课,还三天两头去和学员谈话,了解情况。每当上课下课,赵德发都要喊一声“起立”,带领同学们向老师行注目礼。赵德发一方面认真听课,一方面勤奋写作。因为当过多年的乡村教师和机关干部,思维固化,观念陈旧,到了大学,被思想解放的大潮冲击得发懵,一时不能适应。加上缺乏文学训练,作品达不到应有的水准,屡遭退稿,让他这个班长很没面子,十分痛苦。他想,两年的学习时间转瞬即过,自己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如何面对江东父老?

于是,他发奋学习。上课时认真听,认真记。没课的下午,以及周末,他都是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读书。渐渐地,他用书本垫高了自己,文学眼光变得高远而明彻。他回望家乡,沂蒙山的历史与现实,都在他的眼中有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首先,他重新打量起他的姥娘,以及和姥娘有同样命运的一群女人。

赵德发说过,在他的生命中,姥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因为姥娘就是本村,一个人寡居,德发小时候经常住在她家。他的姥爷,早年在临沂读过“乡村师范”,毕业后参加革命,担任过共产党的乡长,1948年南下,牺牲在河南。他的三姨,上过中学、师范,毕业后当教师。父女俩留下了许多书籍,都放在姥娘家里。赵德发还没上学时,就将姥爷和三姨用过的书乱翻乱看。上学识字后,更是一本一本地读,而且读了一遍又一遍。姥娘笑称,她家有个书虫子,天天啃书。但她并不知道,那些出版于民国时代和新中国初期的两篓子书,给了她的外孙最早的文学滋养。

在姥娘家的那些日子,给赵德发留下的深刻记忆有许许多多,其中包括姥娘在内的一群老年妇女的形象,一直闪现在他的心中。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有许多妇女踊跃送郎参军,然而等到她们的“郎”成为城市的主人,“郎”们却不愿作乡下发妻的主人了。五十年代的干部休妻大高潮,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婚姻形式:“离婚不离家”。赵德发的村子里,有七名“南下干部”,除了他的外祖父牺牲在河南,他的一个三爷爷因为年轻,到了南方才成家,其余几人都甩掉了家中的老婆。那几位憔悴不堪的老太太,是他童年时最感困惑的几个形象。身处山大的赵德发,再回首观望她们,突然有了新的感悟,一篇小说在他心中酝酿而成。他通过“通腿儿”这个细节发轫,一系列的人物、情节活了起来:一对因置不起被子只好通腿睡觉的农家小子,慢慢长大,结婚,各自与媳妇通腿。这时,历史的车轮碾压到这里,像泥块一样的两个小伙,被甩出了既定的生活轨道。他俩被动员参军,先后入伍,一个牺牲,一个进城。两个媳妇抛却前嫌,相濡以沫。多年之后,进城的那一位带着与城里女人生下的儿子回来,看见在一起通腿作伴的两个老妇,泪光闪闪……小说中的人生被“通腿儿”这个线索串起来,沂蒙山的风土人情,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全新的画卷,新奇,生动,引人入胜,别开生面。

这篇小说,赵德发在风格和语言上格外讲究。他以前在创作时,总想写出有别于其它地域的地方特色,突出沂蒙味儿,可是这味道既鲜明又暧昧,既飘在眼前又抓不住,扑朔迷离。写这个短篇时,那种难以言说的语感,独特又亲切的沂蒙味儿,在他心中冒出了新鲜的嫩芽。这种语感在心中酝酿成熟,他暗暗命令自己:就要这个味儿的。于是,他就慢慢地写,一句一句地写。写一段读读,是“那个味儿”的就留下,如果不是,就划掉重写。一万多字的小说写完,一种不同于任何人的“赵氏味儿”氤氲在字里行间,让作品有了鲜明的个性。

小说写出,赵德发送到《山东文学》编辑部,从责编到主编,无不拍案叫好。副主编刘玉堂写了一篇读稿札记《苦难的温情》,文章开头说:“正当编辑们为本期的重点稿寻寻觅觅四处奔波的时候,案头一下出现了《通腿儿》!我是含着眼泪读完这篇作品的。掩卷思之,不禁感慨万端:真是篇好东西呵!仿佛好久不曾读到这样过瘾的东西了!……”

小说在《山东文学》1990年第1期发表后,很快被《小说月报》头题转载,并获得该刊第四届百花奖。全国无数读者都惊叹作者的鬼斧神工、生花妙笔,都为作者不动声色的奇思妙想、迷人的语言风格而击节赞赏。可以说,《通腿儿》是赵德发用一种新视角重新打量老辈沂蒙人的新发现,是书本将他垫高之后的登高望远,是身在其中又能跳出界外的彻悟与超脱,更是鲁南这片皇天后土给他滋养的结果。

山大中文系主任孔范今先生在《我读〈通腿儿〉》一文中,对赵德发的创作态势作了十分准确的评述:“不知是因为与所熟悉的置身其中并滚作一团的生活拉开了一段距离,从与生活现实性联系的枝枝蔓蔓缠缠绕绕中一度获得了解脱,从而在艺术创造所必需的主客体沟通中实现了适度的自由;还是因为增进了自身的文化修养,由对已拥有生活的新的感悟而激发了创作激情,赵德发似乎找到了足以支撑自信心的新的创作起点,并拿出了《通腿儿》。这个一直生活在沂蒙山的年轻人,来到省城一年半,沉默了一年半,在自甘寂寞中重新认识自己所立志献身的事业,终于有所悟,也终于有所得,他找到了在这个事业中属于自己的位置,并在今后仍然漫长的道路的起端铺下了一块带有鲜明个性标记的基石。”

是的,这是一块不容置疑的基石,给赵德发的创作带来充分自信的一块基石。从那以后,他的作品源源不断,渐呈磅礴之势。

在山大毕业之后,赵德发一直庆幸自己的孤注一掷。这一掷,竟掷出了人生的无限风光。他说,没有当年的弃政从文,没有经历在山大的两年学习,他难以成为一个像样的作家。山大是他梦想成真的奠基地,给了他梦想开花的喜悦。

2008年,山大作家班的学员举行了开学20年聚会,将老师们请去,其乐融融。赵德发那天又履行了班长职责,一一点名,点到谁,谁就响亮地回答:到!而后,大家争相发言,表达对老师的感恩之情。赵德发说,我们永远是山大作家班学员,我们的作品永远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此言一出,老师们个个动容。下楼合影时,因赵德发当时已是省作协副主席,大家让他站在前排,但他坚决执弟子礼,与同学们一起站在了后边。

(未完待续) 

新闻推荐

俩江苏男子被勒索8万元 警方通过视频揪出嫌犯

■本是一次正常的生意洽谈,却莫名其妙被人绑架,还被强行勒索了 8万元。现在一想起这事,江苏人朱某还恐惧得全身打哆嗦,犹如经历了一场噩梦。 11月20日,记者从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

莒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赵德发的文学之梦(一))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