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 琳
“好多人告诉我看《沂蒙山》要准备好纸巾,这话一点儿不假。”
“最后观众起立鼓掌迟迟不愿离开,我承认我已经泣不成声。”
“这个剧太好了,幸亏没有错过!”
……
11月29日、30日,民族歌剧《沂蒙山》在位于郑州市CBD核心区的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连续演出两场,能容纳1600余人的大剧院观众厅连续两天满座。经典的作品、完美的演绎,让台上台下再次出现千人大合唱:“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
30日19:30,大剧院舞台上,灯光聚焦,锣声响起。一声响亮的“迎新娘——”,崖子村村民林生和海棠结婚拜堂。喜气洋洋的锣鼓声中,枪声响起,抗日战争的大时代背景迅速“切入”了这个山坳坳里的小村庄,把一个个普通老百姓“扯”进了身不由己的历史洪流中。
国难当头,岂能坐视?沂蒙山的老百姓会怎么做?“唱着喜歌上战场,敢拉阎王当伴郎!”一场婚礼变为战场:以林生、赵团长为代表的八路军拼死杀敌;大后方,村里的百姓为保护子弟兵甘愿牺牲自己和亲人……6幕场景、40个唱段、长达150多分钟的演出,把观众们牢牢吸引住,重温那战火纷飞的红色岁月。
“音乐可以传递跨越地域、跨越时间的信息。40个唱段虽然旋律各有区分甚至截然不同,但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始终贯穿整部剧始终。这首歌,很多国人都耳熟能详,随口哼唱。特别是《等着我,亲爱的人》这一段唱词,歌词很现代化,朗朗上口,旋律又很熟悉。所以在剧情的感动之下,最后谢幕时全场千余名观众站立,与台上演员一起形成千人大合唱的感人场面,也就不奇怪了!”歌剧《沂蒙山》的曲作者栾凯认为。
南有“茉莉花”,北有“沂蒙山”。《沂蒙山小调》从临沂费县白石屋村飘扬而出,再从山里、田间、战场,穿越岁月一直唱进现在的歌剧《沂蒙山》,地域特色鲜明,却又体现出跨越时间空间的魅力。现场很多观众都为此“点赞”。
“一次别样的音乐体验。这部剧演唱形式丰富,还将竹笛、唢呐、琵琶等民族乐器融入伴奏,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一位音乐专业的教师告诉记者。
“歌谣的唱词可以说是既朗朗上口,又敲打人心!”观众毕耀颖特意从山西晋城赶来郑州看《沂蒙山》,她对其中的很多经典唱段都印象深刻。“红盖头,掀起来,含苞海棠自己开。过门子,嫁过来,上轿嫁衣自己裁。”毕耀颖说,这段词一唱出口,女主角海棠热烈直爽有主见的个性特质就扑面而来。
“这么烈性的山东大嫚儿,后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海棠能大着肚子支持丈夫林生上战场,为什么会让儿子小山子引开鬼子救子弟兵。因为她敢爱敢恨、知恩图报。共产党八路军救了他们,在家国存亡之际,他们唯有牺牲小我、团结抗战。”毕耀颖动情地说。
民族歌剧《沂蒙山》的编剧、词作者之一王晓岭,虽然没来河南演出现场,但他得知《沂蒙山》成功演出83场的消息,非常激动。他说:“我这几天正在北京参加第四届北大歌剧论坛。歌剧是音乐皇冠上的明珠,中国歌剧发展到现在,大家都在探讨如何让歌剧的民族性、当代性、国际性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依我看来,歌剧《沂蒙山》是一部划时代的经典之作,它很好地让歌剧从艺术殿堂走向了普罗大众。它的每一场演出所引起的千人、万人大合唱,都说明了它的‘大众性’,唯有吸引住普通观众,我们才能让歌剧所讲述的故事深入人心。”
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戏剧纠缠中,高水平的舞台表演中,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如同巍巍沂蒙山矗立在人们面前,如同滔滔沂河水流淌过人们心间。
“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才能造就经典!将歌剧唱段融于故事脉络和人物性格,紧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个主题,民族歌剧《沂蒙山》正是山东在民族歌剧守正创新方面的大胆尝试。”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张积强说。
(本报郑州11月30日电)
新闻推荐
□通讯员高云野魏现群刘广丛报道本报费县讯近日,费县纪委监委点名道姓通报县畜牧兽医局原党组书记和县交通运输局党组...
费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