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至15日,来自甘肃省各市(州)的千余名青少年科技精英聚集永靖县太极中学,上演了一场激情的强强“对决”。
在展厅里,笔者见到来自武威一中的刘浩炜时,他正在进行汽车电吸门防夹手装置的演示。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配置出现在了私家车上,电吸门就是其中之一。”刘浩炜边演示边介绍,“电吸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车门未关好的情况下,车门会自动吸合直到完全关闭。门框上(或门板边缘)装有电磁线圈,当车门打开时,线圈中就会有电流通过,形成电磁场。由于磁力的作用,当车门关到与门框距离较近时,车门就会被自动吸上。电吸门虽然能使关门动作更优雅,但也存在着安全隐患。一不留心,就会发生手指被夹的‘流血事件\’。”
说到这里,刘浩炜讲了他的经历:2013年,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他把手指放在了车门内侧。不料,小拇指瞬间被夹进了门缝,虽然他反应快,但手指还是受伤,送进医院缝了6针。“当时那个疼痛,一辈子都忘不了。”刘浩炜对此记忆犹新。
经历了这次刻骨铭心的“事故”,刘浩炜便对电吸门夹伤事件进行了相关搜集。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国内外此类手指夹伤事故不在少数,大多数受害者是儿童,甚至有儿童被迫截肢的悲剧发生。“小孩子手被夹伤,对未来的生活造成影响,父母该有多么心痛啊!为什么电吸门的夹手威力这么大?这是我研究电吸门防夹手装置的初衷。”刘浩炜说。
经过研究,刘浩炜发现,乘客要完全关闭车门时,车门需要“甩”几十厘米才能顺利关上。电吸门的力量大概在600牛(61公斤)左右,如果手指被夹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穿着铁鞋单脚站立在手指上。“能不能在特定的位置安装防夹装置,让乘客安全地使用电吸门?”他心里暗暗琢磨。
研究初期,他多次尝试了用光敏电阻、压敏电阻、热电阻、红外感应器和电容等感应装置来探测手指等障碍物。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用红外感应器来做探测器,是最合适的选择。“在车身边缘和汽车门框边缘分别安装红外发光二极管和红外光敏二极管来感应障碍物,如果手指等障碍物在车门缝隙之间,红外感应器就会探测到障碍物,电吸门便会立刻停止工作,同时蜂鸣器发出“嘀嘀嘀”的报警信号,提醒乘客注意安全。”刘浩炜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汽车电吸门防夹手装置的项目设计中,刘浩炜遇到问题就和指导老师牛黎全一起探讨。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设计出了汽车电吸门防夹手装置,并做出模型,带到了这次科技创新大赛的比赛现场。
采访中,笔者见到了牛黎全。“在我看来,完成一项科技创新作品,过程比作品本身更重要。制作历程需要背负种种顾虑和压力,孩子们一次次修改完善图纸,一遍遍摸索操作设备的方法,面对的是一个非常艰难、不知成败的创造。从发现问题到创新的终极目标、从检索查新相关信息到设计方案的构思与呈现、从模型制作到测试评估,每一个反复修改完善优化的过程,都离不开孩子们不懈的坚持与刻苦的努力。”牛黎全的眼中涌动着无以言表的自豪。
喜讯传来:刘浩炜的汽车电吸门防夹手装置项目设计,在此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根据现有的资料,我的汽车电吸门防夹手装置的设计,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尚属首例。以后,我想继续完善设计,将现用的普通电路板和常规二极管改为超薄的柔性电路板和贴片式红外二极管,使装置体积更小、更加灵活,便于安装。此外,我想为这一设计申请专利,推广到现实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受益。”刘浩炜目光坚毅,露出自信的微笑。
新闻推荐
2018年甘肃省“科学大篷车”社会化运行巡展系列活动在永靖县启动
本报讯(记者张姝赵淑娴)4月13日下午,2018年甘肃省“科学大篷车”社会化运行巡展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永靖县举行。省科协党组书记、第一副书记陈炳东出席并宣布科普大篷车社会化服务巡展系列活动启...
永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