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度苦夏、炎夏,也追求精神胜利法,读诗写字作画,无不求一个心静。白居易《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些方法的根本之处在于转移注意力,用心把燥热挡在身外。我们寻求古法消夏,但已经无法深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对读诗消夏也多有疑虑,那么去中国画中寻找一些清凉的气象如何?
江南趣致
漫画大家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夏天,大抵画于新中国成立后,那些俯拾可得平平常常的江南生活小景,在他画来是那么随意率性,妙趣横生,也让有同样经历的人们会心一笑。一幅《折荷图》扇面画,画了“折得荷花浑忘却,空将荷叶盖头归”的一家三口,妈妈牵着女儿,爸爸走在其后,让人身临夏日太阳当头照的炎热,再配以简洁明了、充满生机的景物,整个画境情趣盎然。还有一幅丰子恺的名作《锣鼓响》,画的是顽皮小儿一手向前指着,一手拉着奶奶,尽力地要往前赶去凑热闹。对这幅画作来说,其艺术性在于用简单而朴素的画笔表现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热闹场面,让人看了觉得亲切又有趣。而从奶奶手上的一把蒲扇可以看出,这是扇不离手的炎热夏天。你有没有想起小时候,和奶奶坐着一起乘凉,她拿一把芭蕉扇摇啊摇,慢慢地把你送进梦乡……
文人花鸟
在中国画语境中,荷花不仅仅是荷花,竹子也不仅仅是竹子。荷花属于夏天,从来都是文人所爱。“清风徐来,绿云自动”“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都是形容荷花的诗词,想象微风吹动荷塘,送来缕缕清香,驱走几多溽暑。怪不得西湖里要栽种荷花,也是为了还你这片清凉。刘旦宅画有《荷塘消夏图》,画的就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意境。
张大千的《蕉阴逭暑图》描绘了一树芭蕉,绿荫如盖,高士手执纨扇,席地纳凉,神态渊雅静穆,勾线与设色都有古典气息。想来古时也的确热不可耐,只好画一树碧绿宽阔的蕉叶让主人清心明目。
吴琴木的《因过竹院逢僧话》出自“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这首唐诗的意境。酷暑炎热,心情烦闷,来到如此幽雅脱俗的竹林茅舍,在与寺僧的闲聊之中,送走了烦闷,增添了心情的欢愉。一片青绿的修篁是画家营造的清凉之地,而杭州云溪竹径山高坞深,竹茂林密,正是避暑胜地。
古画消夏
元代画家刘贯道的《消夏图》是此种题材的杰出代表,画的是一个种植着芭蕉、梧桐和竹子的庭园,其左边横置一榻,一位士大夫解衣露出胸、肩,赤足卧于榻上纳凉。两位侍女持长柄扇正向他走来。榻之侧有一方桌,桌子与榻相接处斜置一乐器。榻的后边有一大屏风,屏风中画一老者坐于榻上,一小童侍立于侧,另有两人在对面的桌旁似在煮茶。作为一幅《消夏图》,画面传递的信息是如此丰富,也足见元代高士如何消夏纳凉的生活图景。此作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金斯美术馆。如果想要消夏清凉,去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古画也是上佳之选。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这是《心经》中的第一句,FM89杭州新闻广播主持人“清水里的鱼”近半年来都在落笔起书写它。在新浪微博上,关注她的粉丝会经常看到:“晨起,依旧一炷檀香,一篇心经。静好时光。”“中午抄写一篇心经,午后看冯唐的随笔。出世入世得两相宜。”
“清水里的鱼”书写《心经》,并不临摹大家,而是自成一体,发挥自己的风格,“最早是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可能会比较刻意,强调对比,现在更随性”。
新闻推荐
受访人:杨英,女,现任临夏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担任甘肃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及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