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阅读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一群人去做,一群人之间互相鼓励、互相推动,才能在阅读路上走得更远。
在北京市西城区,有一位年逾八旬的老先生,他经常骑着一辆电动车,载着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太太来到西城区的第二图书馆门前,相互搀扶着走进二楼的图书室,悄悄坐在书桌前读书。看着这一对勤奋的老人经常进出图书馆读书,人们投来羡慕的眼光,许多退休后的老人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也纷纷来到图书室读书、看报。
他们就是家住牛街的退休教师孙奉公和谢景懿夫妇。
谢景懿女士前后两次去临夏参加有关妇女的会议,期间参观拜访了临夏的一些学校和群众团体。初次见到笔者时她高兴地说:临夏非常漂亮,那里的人民很热情,也很喜欢读书,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今年74岁的谢景懿退休前是北京市铁二中的高级语文教师。其父谢植伦曾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平汉铁路工人游击队回民分队的负责人,自小习得一身武艺,兼备阿汉学识教养,名响北京及平汉铁路沿线一带。抗战胜利后,被委任中国回教协会北平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因病谢世。
谢景懿的老伴孙奉公原是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中学教师,其父孙崇义193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及附中、中国大辞典编纂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编纂员、编审及研究生导师等职,参与过10多部辞书的编纂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转入中科院语言所工作,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后又投身到《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虽然出生在不同的两个家庭,但同样的书香环境和良好的家庭背景,使孙奉公和谢景懿自小伴着书香的熏陶快乐成长。60多年前,他们在一次偶遇中,得知两人的父亲同是一名学者的朋友,话题自然多了起来,后来因为有共同的语言和志趣,俩人走到了一起。
1998年,谢景懿退休后,在家庭书屋中每天坚持至少两个小时的读书与笔记。2001年,她的老伴孙奉公退休后,他们又购置书籍,订阅报刊,利用退休后的空闲,抓紧时间阅读,获得了“北京市宣武区十大家庭藏书户”“北京市西城区藏书状元户”“北京市学习之星”等荣誉称号。2016年,夫妇俩还获得了北京阅读季?谢景懿书香家庭的奖牌。
成立读书会,让街坊亲友到家读书
见到谢景懿女士的第一感觉是知识渊博、谈吐优雅,态度又极其谦逊随和,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回族老太太。1998年退休后,在老伴孙奉公的支持下,利用家中多年累积的两万余册藏书,办起了家庭图书馆,吸引许多街坊亲友前来借阅或交流,他们也通过阅读,不断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涉猎的范围包括历史、文化、中外哲学和理学等。
2008年,为了让自己的小书斋成为亲友专门阅读的书屋,谢景懿将自己书写的“懿行堂书斋”楹幅挂在了书斋门口,同时又添置了一批书籍和杂志,包括专家名著、政策法规、哲学宗教和普及读物等,订阅的报刊达到三十多种,做到新书不断补充,余书赠阅交流,吸引亲友和街坊们扎堆到她家阅读。
除了平时的读书,谢景懿又创意开办“懿行堂书斋家庭读书会”。每次阅读会前,她都会邀请文化名家到小书斋讲座,并提前复印一些资料送给大家,帮助大家提高读书的效果;讲座结束后,又组织大家围绕讲座的主题进行交流,气氛非常热烈,书友们说,这样的小型读书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还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真正有一种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
随着读书交流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房间已经容纳不下太多的读者,夫妇俩就托关系借了一家清真餐厅的包间作为临时书屋。可是每到就餐时间,餐馆老板就要求他们或者上餐,或者腾出座位。这不仅使他们感到尴尬,有时还让读书会匆忙结束。
在那段时间,谢景懿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地点而经常发愁。
就在读书会何去何从之际,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馆长李金龙听闻了此事。李金龙素称“牛街人的知心人”,他主动找到谢景懿说:“我们图书馆地处牛街,应当为牛街读者服务。特别是大众阅读,更应当支持。读书地点有困难,我们帮助解决。”
李金龙提供图书馆报告厅做读书会活动场地,还答应免费使用电教设备、空调和茶水等,并让图书馆的专业人员到现场指导服务。
每当谈及西城区第二图书馆对读书会的支持,谢老师总是心怀感恩。她激动地说:西城区第二图书馆解决了我们在读书中遇到的困难,我心里非常感动,正是有了李馆长的支持,我们读书会举办的活动才更多,内容也更广泛,西城区的全民阅读因此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读书会的成员们也高兴地说:我们在这里阅读学习,享受着社会公共资源,一定会倍加珍惜。
确定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讲座
在西城区第二图书馆,谢景懿主持举办了40多场读书会活动,内容包括历史、文学、民族民俗、北京宣南文化之胡同文化、姓氏文化、教育文化、会馆文化、出版文化等。围绕多读书、读好书,她在每次读书会举行前,精心准备和策划,尽量使每个读者都满意。
2015年4月,谢景懿和她的书友们在来到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读了10多本有关民族和哲学的书籍。这年的8月份,回族女诗人梅子的新作《回族史诗》在北京隆重举办首发式,闻听此讯,谢景懿和老伴孙奉公积极与梅子老师联系,还自费购买了书籍,面对这部400多万字的长篇叙事诗,他们先后举办了8场导读、品读、研讨和朗诵等活动,历时4个多月,参与的会员和读者达到500多人(次),梅子老师也莅临现场,作了专题报告,与会的专业及民间有关人士从史与诗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6年,读书会邀请北京著名学者、古玩玉器行专家改文雄先生在读书会上作牛街的玉文化讲座,北京闻名的“邮票杨”老先生讲解北京邮票杨的来历,还邀请马景博士讲述民国时期报刊文化,民俗专家满恒先生讲述牛街胡同一览,回医专家满文军介绍回医文化……
今年4月份,他们邀请《中国茶文化大辞典》的策划、副主编马静女士莅临读书会,讲解我国茶文化。
笔者应邀前往时,只见第二图书馆的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有年过九旬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年轻人,为了使讲座内容给每个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读书会还邀请北京正兴德茶庄的专业团队参加。正兴德茶庄不仅提供了近10种名茶让大家边听边品评,还派出6名茶艺师为与会人员现场演示,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结合牛街社区的特点,读书会还开办了阿文书法培训班,受到读者欢迎。图书馆的领导将这份工作又交给谢景懿负责,她尽心尽力,做了大量工作,使书法班每个学员的水平得到极大提升。目前,书法培训班已有60名学员,他们的作品得到著名书法家、80多岁的刘敬一和李文彩两位老先生的指点和肯定。
去年10月,西城区图书馆在北京古老的文化街——琉璃厂举办了书法展,受到了广大观众及书法爱好者的好评。目前,学员们苦练本领,认真准备今年的书法汇报展。
北京牛街大众读书会由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北京日报》在一篇《北京宣武区居民交换旧书迎世界读书日》的报道中对谢景懿及其读书会作了详尽的报道。
阅读,使谢景懿女士获得更多感悟。她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到:阅读是一种责任,它关系到人类的繁衍生息和社会的文明发展;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使你从小我到大我,开阔你的心胸,提升你的境界;阅读是一种社交方式,把你的思路带出去,可以超越时空,与自己素不相识的古代先哲、现代名人以及异域作者开展心灵的沟通与对话。
落足诗文,体现生命的价值
谢景懿退休后,当时还在二龙路中学执教的丈夫孙奉公送她12个字:“千件事,录文中;万里路,笔莫停。”在丈夫的鼓励和支持下,她到台湾、广州、河北、青海、甘肃、山东参会、调研、考察和游览,并每天撰写诗文、评论或读书笔记,同时组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多次受到领导和读者好评。在退休的20多年来,她除了主持读书会的日常工作,组织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外,没有忘记老伴送她的那12个字,不仅抽时间将自己在日常活动中的感悟、随记、读书笔记进行了整理,还写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章,出版了3本个人诗文集《懿行堂诗文集》,计30多万字;今年年底,第4本诗文集也将印刷出版。
在西城区,谢景懿以“家庭藏书最多”“最爱读书老太太”而家喻户晓。走进她家,在不足80平方米的屋子里,除了满当当的书柜,房间的桌上床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种书籍和杂志,狭窄的过道间,依墙装了六层落地书架,地板上也摞着高高低低的书籍,近三万册的书刊,使原本不大的房间显得有点拥挤。但是,丰富的书籍却使老两口在精神层面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使他们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人生更加精彩。
就像丈夫孙奉公叮嘱的那样,谢景懿通过阅读,不仅写下了很多读书笔记,她还用20年时间调研撰写的《平汉铁路工人破坏队回民支队对抗日战争的重要贡献》一文,对还原历史真相起了很大作用。
这支队伍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国共合作组建的一支敌后抗日组织,从战略和战术上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日斗争,有力地破坏了日本侵略者的南北运输大动脉,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有关历史文献中,没有充分展示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的重要作用。
为了还原历史,谢景懿采访了百余名知情人士,跑了上千里路,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写出了这篇有证有据、见解独到的史料文章,获得史学界的充分肯定。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巧合。1968年,共同的志趣和追求把孙奉公和谢景懿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他们的婚房就是父亲孙崇义和他的同事们曾经编纂《现代汉语词典》的办公室。现在,屋内的陈设虽然变了,但昔日留下的书香却还弥漫在这间小屋内。
为了继承父辈们弘扬优秀文化的传统,退休后的夫妻俩通过读书会,向街坊亲友推荐发现的好书,还与志同道合者自费合编了一本关于民族文化的学术杂志《回春》,免费送给各界读者阅读,赢得广泛赞誉。
谢景懿很忙,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当当的。丈夫孙奉公为此开玩笑说:“我们家情况特殊,因为太太很忙,所以是男主内,女主外。”其实,孙奉公也没有闲着,除了每日三小时的读书,他还帮助太太谢景懿编辑期刊,筹备读书会活动,还要为自己主编的期刊撰稿。
2012年是孙奉公父亲孙崇义先生逝世15周年。在忌日这天,他们俩专门购买了100多套《现代汉语词典》,分送给许多亲友,以特殊的方式纪念父亲,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认为这种纪念形式更有意义,值得推广效法。
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外孙贾玉宽自幼好读书,识大体,懂礼貌,全面发展,以688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访谈快要结束时,谢景懿用她诗文集中的几句话做了总结:我晓得,前行的路上,并非总是景色宜人,惠风和畅。但我坚信,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只要我们用奋斗的笔墨来谱写人生清丽至美的篇章,就一定能顺利抵达灿烂的远方。
附谢景懿诗一首:
读书感悟
读书是一次旅行,
漫步的是自己的心灵。
打开心扉,让文字牵着思想远行,
沿途山川河流,有旖旎风景,
这是快乐的出发,
也是幸福的围城。
读书是自己照镜,
看见自己,
自己的心情在情绪里舞动。
穿越了文字的迷宫,
即便是夜深沉得摸不到边际,
也会自信从容。
因为心中有爱,
而爱,
是人间恒久的光明。
读书,其实是在别人的故事里,
寻找自己的梦。
发现的却是太多的新鲜和陌生,
没有后悔和哀怨,
只有开阔与包容。
别人的思想开了花、结了果,
成了可高挂枝头的明灯,
而我仿佛还在朦胧之中。
追求成为希望的象征,
而阅读确是点燃梦想的火种。
打开的书页是震动的双翼,
载着我们穿越云层遨游太空。
每一本书都是上天
抛给人间最美的羽毛,
粘贴在肩上,
成为伊卡洛斯
飞越自己迷城的最好翅膀,
在地图的上空穿行。
多读书,
多一份岁月沉淀下来的淡然,
守得住繁华,
也能耐得住孤独。
曾国藩大师嘱:
人在书中“游”,书在人中“润”,
善读书者,视书如水,
浸润心灵,切己体察,
遂能阅历加深、幡然醒悟。
陈寅恪教授读“老书”、翻“原典”
圈圈句读(dou),字里行间,
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惟书,不信偏。
大凡爱读书的女人,
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
素面淡然,风韵翩翩,,
心清气爽,远离尘凡。
书中自有享不尽的天籁之音:
风声、雨声、浪涛声,
马嘶、虎啸和鸣蝉。
阅读吧!
万卷书等你开封,
读书吧!
悦读才是最好的旅行。
新闻推荐
扶贫攻坚领头雁真心为民谋福祉 ——临夏州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精准脱贫行动掠影
自2016年3月份以来,临夏州以全国“万企帮万村”、全省“千企帮千村”***精准脱贫行动为契机,在全州范围内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精准脱贫行动。活动开展一年多来,全州各县市以扶贫攻坚...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