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栎
文化产业在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当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已经呈现出良好势头,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虽然如此,甘肃省增加值总量小,单位数量少、规模小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文化产业总体水平偏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为此,此次两会上,民建甘肃省委员会提出了《关于甘肃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提案》。
提案建议,整合文化资源,强化文化旅游融合,打造资源型文化产业集群。以丝绸之路文化为纽带,深度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内涵,规划建设一些主题鲜明的创意文化旅游园区,强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构建以地域文化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旅游文化产业集群或资源型文化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对地缘相近、文脉相承区域的统筹协调,在甘肃省文化产业“一带”、“三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将敦煌经验扩大推广到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进一步推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建设。
在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动漫等短板产业上,应在强化特色优势文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结构,大力发展前述市场需求较大、经济效益明显的产业类型。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某类文化产业为主导,促进企业专业化和协作化,增强集群企业的规模效应和集约增长,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和文化产品,产生良好的集群效应。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允许各种所有制企业和各地区优秀企业进入园区,集聚金融、信息、设计、营销等专业服务企业,逐步形成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对园区内的企业,可通过设立创新专用基金、适当减免税收等政策激励创新,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还需制定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评价体系,结合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品牌效应等指标,而非单纯以固定资产投资或营业额类指标作为优劣标准,给予企业宽松的创业成长环境,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甘肃省制造型文化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应结合相关文化产业和园区的建设,大力发展此类文化产业集群模式,发挥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人、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名人在培育特色文化品牌中的作用,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在将原有庆阳香包、通渭书画、临夏砖雕等做大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强化地域特色,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延长价值链条,形成集创意、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为一体的制造型文化产业集群。
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强化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支持。应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做大做强优势行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和投资准入区别化的多元投资机制。积极鼓励金融创新和保险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从债权和股权两方面深入探索,同时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发挥保险资金的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以丝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积极创新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向型模式。将“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办成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服务的知名国际节会,促进国际旅游交流合作;将伏羲公祭大典建成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的节庆品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甘肃省文化走向世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相关文化企业应积极利用文化产品及文化消费的国际性特点,生产出既反映甘肃省文化精髓,又适合其他民族欣赏习惯的优秀产品,塑造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品牌,开拓潜在的外部市场,拓展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推动建立“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合作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互动、共赢互利。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柴宇瑞于攀博王威徐国栋宋吉坚)3月5日是全国第52个学雷锋纪念日。3月4日,由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省直机关工委、省文明办、省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共同主办的“万名党员志愿服务主题活...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