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新闻 临夏县新闻 康乐新闻 广河新闻 永靖新闻 和政新闻 东乡族新闻 积石山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临夏州 > 临夏新闻 > 正文

放飞孩子们的科技梦

来源:甘肃日报 2014-05-26 08:08   https://www.yybnet.net/

放飞孩子们的科技梦

孩子们观看机器人表演。  本报记者 朱宇鲲 摄

本报记者 朱宇鲲

科普活动不仅能提升中小学生知识,更是帮助学生领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的过程。

科普应该融入中小学基础教育中。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的科普教育才起步,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对科普的重视不够。

体验“科技的神奇”

“快来看!这儿的机器人会表演‘千手观音\’!”5月8日,在临夏市新华小学,同学们将科普展台围得水泄不通。机器人憨态可掬,伴着乐曲翩翩起舞,让人忍俊不禁。几个机器人整齐划一的动作,让在场的同学们拍手叫好。

这是临夏科协邀请省科协、省少数民族科普队、兰州市科协,把“科普大篷车”开进校园巡展的一幕。

“哇偶!机器人还会打鼓、奏乐啊,太神奇了!”新华小学四年级十班的邓文娜和同学们,被一阵阵铿锵的锣鼓声吸引了过去。

一组由智能机器人组成的乐队和着音乐敲锣打鼓,前来参观的小学生直接趴在展台边上,仔细研究着这些机器人的构造。

“这些各式各样的机器人真神奇,我以后要争取当一名科学家,用科学知识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参观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科教展品后,邓文娜兴奋地说。

在另一展区的无皮鼓展台前,三年级五班的马悦对这个“高科技”兴趣十足。在现场科普人员的指导下,马悦将手伸进一个没有鼓皮的鼓筒里,拍打鼓内腔时,无皮鼓就发出“咚咚”声。

“叔叔,这个鼓看不到鼓皮,为什么能发出声音呢?”9岁的马悦好奇地问个究竟。

现场科普人员耐心讲解,无皮鼓内装有光电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捶击无皮鼓时触发了光电控制电路,使音频电路开始工作,于是扬声器发出了鼓声。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科普大篷车。” 马悦说,她亲身体会到了“科技的神奇”,希望以后还有机会能见到更多的大篷车。

农村呼唤“科普大篷车”

动物异常、气象异常、剧烈晃动、灯光不停闪烁……这是当天活动中,小学生们在防震减灾科普车内亲自体验到的一幕。同学们通过电子屏幕还了解到关于地震的知识,学习震中如何求生等技能。

在车载地震模拟小屋内,记者跟随新华小学四年级四班的米杨亲身感受了5级地震发生时屋内的状况。

车载电视屏幕上播放着相关的地震知识,包括地震前兆的动物异常、地下水变化、气象异常、植物异常以及地光等现象,还可以看到地震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等级。

“大家站稳了,马上要体验5级地震了!”省科普队操作员姚晓东提醒同学们。

“轰隆隆”一声过后,随着地震波上下左右晃动,屋内灯光不断闪烁,模拟地震持续了30秒,米杨的一只手紧紧抓住身边同学的手,另一只手护住头部。

“通过这次体验,我懂得了在地震时如何自救和相互救援。”走出车载体验馆,米杨告诉记者,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地震来临时的场景。

米杨说,她希望每年都能够见到这些“科普大篷车”。

新华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张明福说,“科普大篷车”为农村孩子提供了认识科学、了解科学、学习科学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发现科学、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高莉是兰州市科协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此次赴临夏“科普进校园”活动中,讲解机器人的工程师。

“农村的孩子更需要科普。”高莉坦言,自2009年配备“科普大篷车”以来,她每年要在全省范围内的农村、城市巡展100余场。

“当农村的孩子仅对机器人投向好奇的眼光时,城市中的不少孩子已经开始动手制作、编程机器人了。”高莉说,这就是科普的差距。

科普推广已经起步

采访中,师生们认为,“科普大篷车”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他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多接触些“高科技”。

对此,一名基层教师认为,目前“科普”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受重视,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各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科普器材投入不足。

临夏市新华小学拦继伟校长颇有同感,他举例说,全校3700余名学生,没有一名专职的科普老师。目前学校的科普、实验器材也比较单一,能开展的科普项目仅在食盐鉴别、酒精灯使用方法等简单的层面。

不久前,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晓蕾,就关于中小学生科普活动的教育价值专门做过一个调研。

在朱晓蕾看来,中小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期,他们渴望从科普活动中获取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但又因为时下升学的压力及教育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中小学科普知识教育开展存在诸多困难。

朱晓蕾介绍,2006年5月,省科技厅面向全省中小学生,举办了“首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据不完全统计,第一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学知识网络竞答活动共有800多人参与竞答,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12名学生获得奖励。

历经近几年的发展,至2011年,第六届甘肃省中小学生科普知识网络竞答活动由原来的省科技厅一家主办,扩为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和省科协三家单位联合主办,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参加人数上升至10220人,参加学校达160多所,覆盖全省14个市州,获奖人数也达到200人。

2013年,参赛人数达到22412人次,比上年增长74%,达历史最高水平。

“尽管科普推广工作起步晚、推广难,但得到了各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普遍认可。”朱晓蕾说。

相对来说,在城市的学校对科普比较重视。据兰州市教育局基教一处牛玉彪透露,2012年、2013年每年在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上投入的经费就达500万元,再加上区级、学校投入,全市每年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接近1000万元,这是兰州教育史上为科技创新教育专项投资从未有过的。

“回顾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从最初个别学校、从点点滴滴摸索到现在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全面开花,兰州的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走过一段不平常的道路。”牛玉彪感慨。

开启孩子们的科技梦

兰州华侨实验学校的学生机器人基地,就靠学生们自己动手,走上了省级竞赛、全国竞赛的赛场,也使他们走出国门,迈上了世界竞赛的舞台。

华侨实验学校校长王向晖提及此事,非常自豪。他说,华侨实验学校的学生们自主研发的“救援007-生命探测机器人”在全国大赛上获两金两银。2010年7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华侨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又获得一金一银的好成绩。2013年,他们又出征印度尼西亚,参加了WRO世界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在2013年全省的“无线电测向及定向越野”锦标赛上,获得全省组织一等奖,团体第一名。在比赛中,孩子们驾车驰骋、驾机飞翔、驾船遨游、拥抱自然的梦想都变为现实。

兰州六中自2008年以来,也启动了科普特色教育,成立了以初中生为主的机器人培训基地。近两年,在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上,兰州六中斩获全国冠军三项、全国亚军两项、全国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七项的好成绩。“通过对这些参赛学生的学习跟踪发现,科普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兰州六中梁林山校长说。

省心理咨询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莫兴邦说,在现代教育中,中小学生的科普知识教育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让孩子们从小产生对科技的兴趣和向往,这也有利于培养大量科技创新的后备人才。

新闻推荐

徐尚义书法遗作展 在兰州美术馆开展

徐尚义书法遗作展在兰州美术馆开展徐尚义书法遗作展在兰州美术馆开展本报兰州讯(记者施秀萍)由省书协、兰州市文联、兰州市书协和兰州画院共同主办的“徐尚义书法遗作展”6月5日在兰州美术馆开展,共...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放飞孩子们的科技梦)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