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医院60年探索路
管理篇
创新管理迈向新辉煌
甘肃省中医院是甘肃省第一个三级甲等中医院,六十年的风雨激荡、几代中医院人的不懈努力,迎来了今天的新篇章。院长李盛华表示,在原“一体两翼”专科业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省中医院将进一步打造一个医教研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甘肃第一、西部领先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
院长李盛华说,在原“一体两翼”专科业务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医院进一步提出了“打造一个医、教、研齐头并进的,现代化、大综合、强专科、多特色、甘肃第一、西部领先的大型三级甲等中医院”的发展目标,坚持现代科技和中医药创新相结合,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强院”,实施了“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名技”的“五名”发展战略。
2006年以来,医院实施了人事制度和绩效分配方案改革,创新管理思路,大批骨干赴国内外进修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和先进的诊疗技术。先后引进副高以上专家和博士学历骨干人才50多名,充实到管理和临床骨干队伍当中,为中医院长足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也逐渐形成了人才结构合理、产学研协调发展的人才格局。医院要发展,硬件要跟上,医院发展空间两度拓展,2013年,医院占地面积达到了108亩。在此基础上,医院整体规划了门诊诊疗区、住院医疗区、康复保健区、行政办公区、动力保障区和住宅生活区,这些基础建设将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保障。
在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省中医院将结合自身发展现状,坚持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将率先倡议并联合省中医药研究院、白银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夏州中医院、通渭县中医院和支援帮扶的三家县级中医院组建甘肃省中医医疗集团,通过思想观念、管理理念、特色技术、科技教育和设备等方面进行协作,同时建立资源和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实现集团各成员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集团各成员的全方位提高。
如今,甘肃省中医院,正在以院长李盛华、党委书记谢又生等医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长风破浪,奋勇前行,创造另一个辉煌。
科教篇
科技强院助推医院扬帆远航
在甘肃省中医院60年的发展进程中,医院始终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强院”的发展战略。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支撑,中青年医药专家人才辈出,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为医院的扬帆远航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六十年来,中医院人不断传承创新祖国传统中医药学,研发出了一系列疗效确切、质优价廉的院内自制制剂。目前医院生产的陇中牌补脑膏、制萎扶胃丸、损伤散、消定膏等67个中药制剂,疗效确切,享誉省内外,其中有23个院内制剂在全省推广使用,获得业内一致好评。
省中医药研究院自2007年被医院托管以来,科研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国家级科研立项、成果逐年增加,为医院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巨大作用。《甘肃中医》更名为《西部中医药》,升格为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还成立了甘肃省中医药科技查新中心、甘肃省中医药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先后编辑出版了《皇甫谧研究集成》《武威汉代医简研究集成》等大型专著。
建院以来,全院中医药科研立项累计500余项,通过科技鉴定300余项,获得科技奖励185项,在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400余篇,出版医学专著260余部,取得发明专利14项。医院有5人担任8个国家级学会分会副主任委员,16人次担任省一级学会副会长;成立了名中医工作室,传承优秀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医院中医骨伤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医院多年来承担援助马达加斯加卫生医疗工作,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医学互访和中医药合作与学术交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省中医院作为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多年来一直承担着省内七个大中专医学院校11个专业实习学生的临床教学和省内市、县医院人员进修、帮扶等工作。多年来,医院还承担着援助马达加斯加卫生医疗工作,并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3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医学互访和中医药合作与学术交流。
五纪甲子,春华秋实。经过六十年的发展,现在的甘肃省中医院在科研的体量、规模、深度、平台建设、科研人才队伍、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全面开花,科研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重点专科篇
打造西北骨科特色品牌
甘肃省中医院骨伤科是全国综合性中医院中规模最大的骨伤科临床基地,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学)科,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中华骨伤名科,被省卫生厅确定为甘肃省骨伤科临床医学中心。最近几年,在中医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李盛华、李兴勇、赵继荣、王承祥等的带领下,骨伤科得到了迅猛发展。
建院初期,骨科只有门诊诊室,没有病房,仅能处理一些简单的骨伤病患。1956年12月,河南洛阳平乐正骨法嫡系传人郭均甫应医院首任院长张汉祥的邀请,来到医院前身——甘肃省人民政府卫生厅中医门诊部工作,并创立了中医正骨室。1959年,医院骨科专业组随着住院部大楼的落成搬迁至现址,首设骨科病床15张,仅有骨科医生2名。1959年,郭均甫主动将祖传秘方“展筋丹”“消定散”“珍珠生肌散”“损伤散”等全部献给了甘肃省中医院。961年12月,中医正骨科正式成立,在郭均甫的带领下,郭宪章、宋贵杰、路焕光、尚世廉、黄绍昌等老一辈骨伤科专家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推动今天的骨伤科逐步发展壮大。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骨伤科学科带头人李盛华主任医师2006年升任院长以来,在他的重视支持和团结带领下,骨伤科得到了迅猛发展,现拥有1个骨伤病研究所、8个亚专业、16个二级科室,实际开放床位620张,有医生120余人、护理人员200余人。
省中医院骨伤科在继承和发扬祖国骨伤科医学遗产,吸收和结合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以方先之、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方法、以冯天有为代表的“新医正骨疗法”和以郭宪章、宋贵杰为代表的“洛阳平乐正骨手法”和当地民间正骨手法为内容进行了总结和传承,并不断创新发展了以上正骨手法,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技术成熟而又全面的陇中正骨学术流派,因该正骨手法独特新颖,疗效卓著,深受患者的信赖和好评。
骨伤科还引进了现代骨科诊疗技术,形成了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筋骨并重”的诊疗特色。近三年来,医院骨伤科年均门诊量达到21.6万人次,住院患者年均达到1.8万人次,并逐年呈上升趋势。
中医脑病科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近年来,省中医院脑病科通过研制“佛手”牌系列方药、发挥中医药治疗脑病的特色优势、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现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专科,是省中医院的第二大中医临床科室,现有床位90张。
1975年,经过甘肃省现代十大名中医窦伯清、夏永潮等老一辈专家几年的积极筹备,甘肃省中医院成立了内科心肾专业组,即现脑病科的前身,先后经历了心脑普内科、心脑血液病科、心脑科的更名、建设与发展,2006年正式独立建科,2007年建立了卒中单元。
该科先后得到了甘肃已故现代名中医窦伯清、甘肃省首批名中医夏永潮、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学者裴正学等名老专家的建设与指导,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培养出中青年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甘肃省名中医、现任科室主任李妍怡等为代表的杰出人才,培养出了一批学历层次高、临床经验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的业务骨干人才。2012年,甘肃省中医院脑病科被确定为原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同时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验收。
在近40年的发展中,科室专家借助甘肃道地药材岷当归,以古方“佛手散”为基础方,以大剂量应用岷当归为特点,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疾病为方向,研制出了“佛手”系列自制药品和方剂,并进行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先后研制出了补脑膏、中风膏、祛风颗粒等专科自制药品,其中补脑膏获得国家专利、远销美国等地。
科室充分发挥中医药专科专病的特色与优势,在充分运用“佛手”系列方的基础上,采取中药针剂静滴、中成药及汤剂内服、中药煎剂保留灌肠、中药热敷、熏洗外敷、针灸、拔火罐、蜡疗、隔物灸、小针刀等传统中医非药物综合疗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所致神经功能障碍,形成了一套中医特色突出的抢救、治疗、康复、预防为一体的脑病治疗模式。
近年来,科室年门诊量和住院人次逐年上升,床位周转次数和病床使用率逐年增加,平均住院日逐年减少,业务收入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急危重症患者人数也逐年增加,中医药辨证论治准确率稳定在98%以上,无医疗差错、事故发生,患者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陈春丽 郑访江)
新闻推荐
交通资讯康县养护路政加强春季桥梁管护康县公路管理段、康县路政执法管理所针对春季恶劣天气较多、安全事故易发的情况,切实抓好桥梁管护,保障过往车辆通行安全。加强与路政、交警、当地政府等部门...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