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穿越千年的商贸走廊
康县茶马古道线路图 编绘:杨清军
太石栈道
茶马古道碑拓片
本栏图片由陇南市史志办提供
本报记者 李欣瑶 周者军 本报特约撰稿人 罗卫东
说起茶马古道,川藏、滇藏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而它与甘肃的关系却鲜有人知。
在陇原的崇山峻岭中,绵延盘旋着一条古道,从四川、陕西进入陇南,西进藏区、东上天水、北达兰州,这条路分出了很多条支路。
从唐代茶马交易开始兴起,这里一直都是“南茶”与“北马”交易的重要一段。
顺山沿江,找寻千年古道
进入隆冬时节,陇原大地满眼能看到的几乎只有裸露的土地、萧索的树木,还有连绵不断枯黄的山。
从兰州出发一路向南,景色大致相同。车驶入康县境内,潮湿的空气扑面而来,不经意间会看到一些树木还有绿色,恍然才发现这里已经接近川陕,气候自然不同。
在康县境内的周家坝,记者与康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郭应中、王淋会合,在他们的带领下,一起寻找已经湮没在崇山峻岭中的茶马古道遗址。
离周家坝不远的山上,有一处叫羊宫岩的地方。
山是一座石头山,山上有一条至今仍在走的小路。几年前,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附近发现了人为开凿的方型小孔,还在沿途石壁上发现刻字的痕迹。根据文物部门认定,这条小路曾是茶马古道的一段。
路依山走,走不通的地方就凿孔搭栈道,就是这样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谁也无从知晓有多少脚夫背茶来往,又有多少北地良马由此经过。
从周家坝出发往南走不远,一座木质结构的拱桥出现在路边。这里是康县的平洛镇,桥架于一条叫做药铺沟的小河上。
在2009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这座建于明代的木桥被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意味着这座木桥与茶马古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郭应中介绍:“康县境内的茶马古道一般都是顺山、沿江而走。”在木桥的两头,至今还能看到一条近2米宽的路,路从附近的山上蜿蜒而下,又从木桥的那一段伸向远方。“在明代,茶马古道是由官方管理的道路,沿途设有关卡、驿站等设施。”
虽然历经多次重修,这座木桥还是保留了原来的面貌,桥身全部为木质结构,像回廊一样有房顶,可避雨。桥的两边有可供行人休息的椅靠,低头看脚下,发现桥面中间木头厚,两边木头薄。王淋告诉记者:“这应该是专门的设计,中间走马,特意加厚了木板。”
这座木桥曾经就叫药铺沟桥,后来在明末清初时由当地张成仁等3人出资重修,为了感谢他们的功德,这座木桥被当地人改名叫做“三功桥”。在桥的横梁上,有着“重修三功桥壹座成头功德主张成仁大头人”等字样,记录了这3人的善举。
从“三功桥”出发,车行驶不远就能看到一个三岔路口,这里现在属于康县的望关乡,古时叫望子关。
离望关不远,就是石猫梁。
在2009年之前,这里只是山上一块相对开阔的小平台,并无太多人知晓。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石猫梁西侧石凿台阶旁的一块石碑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
这块石碑被发现时,就倒在石阶边,下半部分早已不知去向,仅存的上半部分边缘也已残破剥落。经过仔细辨认,残存的碑文如下:
碑额从右到左横题“察院明文”。碑文七行,记载道“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茶马通番捷径路……旧规堵塞,俱许由……敢有仍前图便由……官兵通同纵放者由……”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郑国穆介绍,从可辨碑文初步可以分析出这是朝廷有关机构颁发的类似“告示”性质的文书,告知沿途过往望子关的茶马商贩,要接受驻关把守官兵的检查才能放行。
而碑文“茶马贩通番捷路”也让文物部门的工作人员为之一振,虽然大家一致认为陇南境内有茶马古道的存在,但是这块石碑首次实证了这一观点,这块碑也成为迄今为止国内唯一确证有茶马古道存在的碑刻,这一发现也成为甘肃省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要发现。
“望子关”所在地,是名符其实的“茶马通番捷径路”。
以茶易马,多朝边陲要政
经考证,这块碑为明代所立,而这块碑产生的朝代,正是我国历史上茶马互市的黄金时期。
明朝建立伊始,在北方面临着元朝蒙古残余势力的巨大军事压力。因此,朝廷非常重视茶马互市,一方面可以交换到大批战马,以此来对抗擅长骑兵作战的蒙古军队;另一方面,也想达到“以茶易马,固番人心”的目的。据《明史》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在我国,历史上北方地区不产茶,但北方少数民族喜食牛羊肉、奶酪以及青稞,需要用喝茶来解除油腻、帮助消化,这就为以茶易马提供了基础。
为了制衡少数民族,茶叶成为了明朝官方严格管控的物资,茶马互市中无论是官茶还是商茶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都由政府直接控制,专门用来交换马匹,不得私自贩卖。《明史》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洪武三十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的驸马欧阳伦因“数遣私人赐茶出境”,经人告发后,被朱元璋赐死,这足见当时茶法的严格,连皇亲国戚都不例外。
为了更好地管控茶马交易,明朝廷在陇右地区设立了洮州(今临潭)、秦州(今天水)、河州(今临夏)三个茶马司,负责管理茶马交易事务。后来一度撤秦州茶马司,在西宁设西宁茶马司。
明代中期,茶叶种植面积大增,据明弘治年间在陕西负责茶务的巡茶御史杨一清统计,四川保宁府等地每年运到西北西宁、河州、洮州3个茶马司的茶叶多达100多万斤,可交换战马5000多匹。这100多万斤的茶叶,经人背、马驮、船运等方式,一路颠簸进入陇南。有史料记载,在火钻镇火钻峪(今徽县榆树乡火站村一带)常住的脚夫就有百余人。
为了查禁私茶贩卖,明朝还从督察院监察御史中派遣人员巡视茶法马政等事务,监察御史巡视茶政时一般称巡视陕西茶马御史,简称巡茶御史。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十七年,监察御史沈越担任巡茶陕西御史,下令在徽县火钻峪修建巡茶察院行台,作为巡茶御史驻扎办公之所,由此可见该地在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康县境内发现的刻有“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示知一应经商人等……”内容的石碑,也正是应证了这一时代的历史。
茶马交易盛于明朝,但起源更早。《新唐书》中这样记载“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这是关于茶马互市最早的记载。
宋与辽、西夏、金对峙期间,北方产马地区被辽、西夏、金所侵占,他们不但限制战马流入宋王朝,且在战场上掠夺战马,造成宋战马严重短缺。“夷人不可一日无茶”,而宋朝不可一日无马,以茶易马,就成为双方解决紧缺物资的主要途径。因此,茶马贸易由朝廷严格管控,也成为了当时的边陲要政。
清代初期西北地区的茶马互市,虽已没有明代那样辉煌,但依然比较活跃。康熙四十四年,清政府决定将“西宁等处所征茶蓖停止易马,将茶变价银元充饷。”至此,自唐代以来实行了1000多年的官茶垄断贸易宣告终结。
在此之后,虽然这条路上的商贸行为并没有停止,但是官方主导的茶马交易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民间的茶叶贸易。
据郑国穆分析:“在实行茶马互市的各个时代,陇南由于紧邻四川,成为了川茶入甘的必经之路。不仅如此,陕西、湖广、包括福建等地的茶叶也都从陇南进入,源源不断运往各地。”
郑国穆和许多业内人士都有这样的共识:“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不仅仅具有茶叶交易这一层含义,而是官方用茶叶来换取战马的一条重要通道,茶马交易对于这些朝代来说是一件重要的政事。”
线性遗产,亟待综合保护开发
2011年4月,康县举办了首届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从事茶马古道研究的专家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
郑国穆全程参与了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他说:“从目前现有的遗址遗迹来看,整个茶马古道是一条线性的文化遗产,而甘肃则是这其中的重要区域。”在这条线性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不仅仅是与茶、马等关联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沿着茶马古道来往传播的宗教、信仰、语言、服饰、风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应该是以上这些的复合体。
郑国穆正在承担由省文物局立项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甘肃省省级科研课题”项目——《甘肃茶马古道文化遗产调查研究》,今年是立项首年。他说:“这是一项庞杂的工程,要全盘摸清甘肃境内茶马古道的家底,包括相关联的古城址、古驿站、驿道、关隘等遗存都需逐一考察认定,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大。”
目前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知晓率并不高,这需要进一步宣传,并借助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东风”,让更多的人知道茶马古道不仅在云南、四川存在,甘肃也是很重要的一段。
在这次茶马古道文化研讨会上,有专家建议,甘肃、陕西、四川沿线有关地区应联合成立保护协调机构,除保护好现存的茶马古道文化遗产外,还应加大对古道沿线风俗民情、故事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人建议,把古道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陇南对于茶马古道的保护开发已经开始。康县邀请兰州大学专家组对茶马古道挖掘保护开发进行了科学设计,对沿途的文物进行了维修,并征集流失在民间的文物38种1400余件,三功桥、龙凤桥、羊宫岩栈道等遗址遗迹都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康县借助茶马古道打造的旅游线路正在升温。陇南市也正在围绕茶马古道进行全面的研究,深入挖掘这条古道路的丰富内涵。
如今,在离望关不远的康县长坝镇,一座大型雕塑群格外引人注目:一拨商队从山路上走来,马匹负重前行,脚夫艰难跋涉,当走到这一片开阔平缓的河谷地带时,卸下货物的马匹悠闲地饮水吃草,脚夫索性躺在青石板上,缓解一路疲惫。
这是旧时茶马古道场景的再现,如果不是路边驶过的车辆提醒着时代变迁,那么马帮、脚夫与大山融为一体,让人只愿远远注视,不愿惊扰了他们的宁静。他们脚下的路,沿着河,再次进入大山。
看着马帮的背影,目送他们再次启程,一条穿越千年的古道,慢慢清晰了起来……
甘肃的茶马古道
甘肃的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甘肃段是整条茶马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境内的茶马古道大致走向如下:茶叶由四川进入文县,沿白龙江到达武都,经宕昌到岷县进而进入藏区;由陕西进入陇南,经成县、西河到天水,经甘谷、武山到达临洮,在此可以分出两条路径,向北可达兰州等地,往西可进入临夏,进而进入藏区。
此外,在五代、宋、西夏时期,陇东地区存在着一条“灵州古道”,从西安出发经彬县、长武,北上经宁县、庆城、环县到宁夏盐池(盐州)、灵武(灵州)过黄河通往河西、西域,这也是当时茶、盐等与马交易的主要通道。
还有通常所说的古“丝绸之路”,在黄河以东甘肃境内,大致自东南向西北延伸,即关陇北道、关陇南道,以不同的走向交错分布,途经庆阳、平凉、天水、白银、定西、兰州、临夏等地区,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承担着茶马互市贸易的交通功能;河西地区武威、张掖、酒泉占据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唯一交通走廊,也是历史上曾经的茶马古道。
新闻推荐
甘肃省多地认真安排部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报嘉峪关讯(记者曹义成)2月8日,嘉峪关市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对全市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嘉峪关市将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强...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