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
甘肃艾滋病疫情呈低流行态势
本报兰州讯(记者宜秀萍)近日,在国家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报告会上,省卫生厅通报了甘肃省艾滋病疫情流行现状。通报称,全省艾滋病总体呈低流行态势。
通报指出,全省艾滋病流行态势地区间差异较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数量持续增加,但增幅趋缓,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报告病例1665例;性途径传播的比例从2007年的28.1%上升至今年上半年的93.7%,已经成为主要传播途径。
根据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数据统计,2013年1-6月,全省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237例,分布于66个县区,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4.5%。目前,全省86个县市区仅有肃北、阿克塞、玛曲、碌曲、舟曲、迭部6个县没有报告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
甘肃省自1993年报告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到2003年10年时间累计报告106例。此后,疫情呈迅速增长态势,每百例报告时间不断缩小。2004年开始,5年时间增加573例。2009年开始4年半的时间,增加983例。
今年1-6月疫情分析显示,艾滋病报告病例数量居前的市州依次为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和临夏州,共报告122例,占到了全省的63.2%。值得注意的是,武威市已经和临夏州的报告数持平,说明疫情从重点地区向一般地区扩展。今年1-6月报告的艾滋病病例中,男性206例,女性31例。其中,15-49岁年龄段占89%,青壮年仍然为主要人群;农民、打工者、工人和商业人员人群占总病例数的69.7%。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同性传播快速上升。从累计报告病例分析,异性传播途径从2007年的21.4%上升到2013年上半年的64.6%,男性同性性传播途径从7.7%上升到2013年上半年的29.1%,呈持续上升态势。
省疾控中心专家分析,甘肃省艾滋病疫情分布广,传播范围会不断扩大,而且相当数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还未被发现,已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陆续开始发病,死亡病例明显增加;感染人群多样化,艾滋病已开始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新闻推荐
临夏打造民俗文化村与农家乐旅游经济临夏市折桥镇折桥村新修的房屋具有浓郁民族风格。近年来,该村依托城郊优势,打造民俗文化村与农家乐旅游经济,群众收入明显提高。本报记者盛学卿...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