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容不改雨前景
追忆父亲
父亲是庄毅公(明朝宪宗年兵部尚书,名王竑,谥庄毅公,河州即今甘肃临夏人)的粉丝。我想,如果在天国的父亲听到我这样说,起初可能会愣一下,而后一定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我对父亲与庄毅公之“关系”的最近一次发现,是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2011年10月我回籍祭父,借机再次寻找父亲的手稿。因为我记得,早在读大学时,暑期回家看到过父亲写的一些古体诗,诗文或忧叹连日的雨水何堪、农民的收割咋办?或痛惜爱妻早逝,爱子无母。父亲离开后,方知自己当年轻躁无心而留下遗憾,便最想找到父亲的这些手稿,以期多了解些父亲诗文中的心意,偏偏却是无迹可寻。这次,我再“搜”父亲生前书房,竟有了意外的收获:在旧书堆里发现了两本厚厚的毛笔手抄本。那是父亲以线装书的制式,用裁成杂志大小的元书纸手工装订而成,再以工整的小楷抄写,辑录了近百篇赞美河州的古体诗。父亲亲笔手书,足见工夫用得深,我如获珍宝,爱不释手,当即逐页浏览。开篇夺目的是庄毅公王竑的七言律诗《西溪十二景》,而且一连十数篇,都是庄毅公的诗作。
在返程回京的途中,我把诗抄本放在行李包的最外层,时而拿出来,品赏着庄毅公诗文中的美景。
庄毅公之美文,老父亲遗墨所载,诗抄本至今都是我的案头至宝,闲暇之时便要拿出来细细品读。诗的抄写时间大概在1997年至1998年间,书稿已陈旧泛黄,但对我来说,那种笔墨余香是任何一本正规出版物所不能比拟的。起初,每每翻阅,必拨动我少年记忆库的搜索引擎,让我联想起远远近近的自己,回味与亲朋好友的离合喜悲。及至后来,禁不住醉心于奇文妙句,令我在书房的窗前久久陷入沉思,追踪探源先辈们的生活体悟与生命感受,惺惺“相惜”于会意到的心灵感受与情怀。当年,朝堂之上铁笏除奸、江湖之远赈济万民的庄毅公,又是何以“剩有儒家朴陋名”“蓬窗一枕梦无惊”的?父亲又是以何种心情抄写着庄毅公的诗文呢?我越读越喜欢庄毅公《大夏秋声》中的两句:“任汝蛙鸣蝉噪在,彼声不与此声同。”这两句让我的思路自然的去品味庄毅公的爱国爱乡与爱民、赤心赤诚与赤胆、文思文采与文魂,也让我去更接近父亲以家乡古先贤为骄傲的情怀。
再早一些我对父亲与庄毅公之“关系”的印象,是在父亲最后一次来京。那是2006年,父亲出乎我期望地和儿孙一起生活了40多天,但自始至终开口对我说过的勉强可以称之为“一段”的话,只与庄毅公有关。父亲告诉我,老家有一位贤者志士如何尽心于家乡古先贤庄毅公精神的挖掘,何等不易地做了些有利于后人的事,眼下要出一本《王竑画传》,但捉襟见肘,难以付梓,出书这个忙一定要帮。我告诉父亲,您说的这个今贤我认识,那位古贤我也知道,这个好事一定要做。那时,父亲的糖尿病已影响到了脏器和记忆力,常常体力不支,外出时我都要带着一把小椅子,走一段路就让他坐下来歇一歇。这一段时间对我和父亲来说,都是一生中在一起最长的一段时间。而父亲的嘱托,是我平生从父亲那里领受到的唯一一项任务。那年离父亲去世只有4年。一年后,当我回乡去看望父亲时,在他的床头看到了两本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王竑画传》。我知道,其中一本是他特意留给我的。
在我印象中的父亲是单冷色调的,而在2003年夏天,我少有的一次见到了兴奋健朗、开怀畅谈的父亲。那是在重建不久的庄毅公墓园里。我受邀来参加临夏风情旅游观光节活动,顺邀兰州大学水天明教授拜谒庄毅公墓园。水教授当时已年逾古稀,为人爽直健谈。父亲和我都熟悉的“今贤”王沛研究员介绍了墓园的情况。在听完介绍后,因翻译出版《培根论说文集》等著作在学术界受到好评的水天同教授,有感于甘肃省传统文脉的根基,慨叹重修的不易,盛赞复建的功绩,欣然提笔为墓园留下了墨迹。这一次,我看到了那稀疏白发、蹒跚步履所掩盖的另一个有笑、有话、有热度的父亲;也是这一次,我才真正较深的了解到庄毅公的故事和父亲对庄毅公的认识,才知道父亲在庄毅公墓园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早年我对父亲的了解是朦胧的。这一半缘于我是一个在懵懂少年时就离开家乡的游子,不谙家事;另一半缘于父亲是个寡言的人,永远不苟言笑。后来,庄毅公成为我理解认识父亲的一个重要线索。父亲曾经说,话不在多,不在好听,关键在做;还说,庄毅公的话是“金子般”的话,因为他说的和想的、做的,是一样的。我记得在高中时候,父亲因寡言少语,一度被他的老同事们称为“木思”,现在想起来,觉得这个绰号并不难听,而且言之父亲的表里都是比较准确的。父亲虽木讷惜语,却有思有为;虽外表冷漠,却心系家国;虽宦海沉浮,却直道事人;虽屡经坎坷,却从不移志。这些,难道不正是父亲与庄毅公神交之处吗?也许,这正是已逾不惑之年的我,应该更读懂父亲的地方。
父亲与庄毅公的“关系”是我所知道的与父亲生命联系最为密切最为深刻的一件事。在职时的父亲以庄毅公为榜样,像庄毅公所说“添成忧国泪,滴碎为民心”。把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赢得“政声清著”之誉。父亲分管文教期间,倡建文化宫、图书馆,开办民族报、州文联,重视花儿文化,力促文化振兴;筹建民族学校,培养各族干部,坚持民族政策,团结各族群众,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离休后的父亲,为庄毅公墓园重建四处奔走,捐款捐物,以终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聊以自慰。这让我懂得,父亲如何以共产党人的精神与情怀,坚守着先贤们留下的优秀传统,实践着“以公心立世而鞠躬尽瘁有所成,以公仆立身而爱民清政无所玷,以公正立德而团结各族作表率”的信条。晚年的父亲尤爱庄毅公的诗文,也许是与庄毅公的“关系”久而益厚,与庄毅公的心境老而益同。回想起父亲晚年“有守有恒有关心、不扰不奢不离民”的普通党员生活,再读庄毅公“秋容不改雨前景,晚节犹存霜后枝”的诗句,我感悟到父亲晚年的精神支柱。
现在我明白了,敬仰庄毅公的父亲早已想得更远一些。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父亲“再拟”《家训》10条、《家戒》6条。我理解其中精要,觉得可概括为“读书为先,仁孝为要,勤俭为基,诚信为本,守法为底”20字。我想,这里必有庄毅公那样先贤的脉承,更有我们后人应该继承的遗产。
今晚,在窗前的万家灯火中,在忆境的时光旅行里,我似乎又看到了父亲那少有而令人难以忘怀的笑容,因为我告诉他:今天,有更多的人在书写、谈论着庄毅公的故事,传播着庄毅公的精神。
新闻推荐
严要求 高标准 求实效 省委政法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 白德斌
严要求高标准求实效省委政法委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纪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委政法委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强化领导统筹谋划,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强化措施,扎实推动活动纵深开...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