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3工程解读之十四 立足自身优势 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
本报记者 宜秀萍
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但资源丰富并不等同于产业发达。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正是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打资源牌,走产业路,这是甘肃文化发展奋起直追的最佳选择。”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岚嘉认为,要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就需要拓展文化产业,应当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发展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整合文化资源,走集团化发展之路。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企业集团,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基地园区为切入点,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抓好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启动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园申报和建设工作,积极推进华夏始祖文化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俗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甘肃文化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甘肃文化产业模式的多样性。因此,在文化产业规划中,甘肃省确定突出比较优势,抓好特色产业的发展,继续培育和壮大出版印刷、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影视传媒、民间工艺这5个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积极培育设计创意、动漫游戏、节庆会展、移动多媒体等新兴产业,以此来逐步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张兵认为,甘肃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除了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外,也需要借助全国的力量,实现互利共赢。《大梦敦煌》就是利用全国资源和市场运作打造出来的艺术精品,问世12年来,在国内外演出超过960多场次,其中,绝大多数场次都是商业演出,观众逾百万人次,累计票房收入1.2亿元。文化部艺术司公布的《关于50台精品剧目演出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大梦敦煌》以650%的投入产出比,位居全国50台精品剧目第二位,在14台舞剧类剧目中名列第一,同时也被商务部、文化部列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成为中国文化产品以市场方式“走出去”的典范。
将科技运用到文化产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科技型文化产业,也是甘肃省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振岐表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把甘肃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南特公司将继续以推出本土特色的原创文化作品作为发展方向,将科技与文化融合,打造敦煌动漫,抒写敦煌传奇。甘肃省提出要依托兰州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动漫影视、数字出版、网络游戏、舞台机械加工、高科技文物修复等文化科技融合性企业。
项目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切入点。目前,甘肃省与国内外客商之间的项目洽谈正在进行,其中10亿元以上的项目就有20多个。将近10个亿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已经建立起来,并将逐步扩大。与此同时,甘肃省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产业项目数据库,以项目运作带动甘肃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
新闻推荐
康临高速公路巴谢河大桥支座变形严重,为确保道路安全运营,经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省公路管理局、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共同研究决定,自2013年4月7日至4月30日,对康临高速公路K7+680巴谢河大桥进行为期23...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