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骨干作用 奋力推进转型跨越——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就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陇原在行动
本报记者 朱 婕
对58个贫困县贫困家庭的重度残疾儿童实施救助抚养,对七种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下,省民政厅积极创新社会救助内容,各项工作深入推进。近日,记者就民政部门如何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专访了省民政厅厅长田宝忠。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甘肃省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请问田厅长,民政工作在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上有什么新思路、新目标?
田宝忠:甘肃省是欠发达省份,民政事业发展中最大的矛盾是自然灾害多而灾后救助少、贫困人口多而社会救助少、社会福利事业欠账多而各级财政投入少等。千方百计争取国家的关心和支持,全力以赴推动民政事业转型跨越发展,让困难群众更多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我们最大的责任。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民政部的有力支持下,整体民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民政各类专项资金由2007年的18.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1.3亿元,为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要求,统筹考虑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形势和难得机遇,厅党组确定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民政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省民政事业实现“五个翻番”“一个接近”“一个达到”:民政民生资金投入、城乡低保标准、孤儿供养和养老服务床位数量、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福利彩票销量实现翻番,全省民政事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接近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具体措施是:上争支持,外学先进,内生动力,项目带动,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由低标准单项救助向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的体系配套救助转型,灾害管理由应急救灾向备灾减灾转型,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转型,双拥工作由军地共建向军民融合式发展转型,基层专项社会事务由注重管理向管理服务转型。通过抓好9个全国性示范创建和“五个转型”,实现全省民政事业跨越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努力。
记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请问田厅长,在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上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田宝忠:加快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和实效,始终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总的考虑是:紧密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体系的质量和层次。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联村联户行动,是在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和藏区58个贫困县中开展的。而这些地区,正是民政部门的重点服务地区,也是社会救助的重中之重,全省76%的民政服务对象、90%以上的社会救助资金都在这些地区。
我厅在所联系的8个贫困村、419户贫困家庭中调查发现,因病因残致贫的平均比例高达40.1%,其中因残疾儿童致贫比例达11.9%,如不解决因病因残致贫问题,这些家庭脱贫奔小康基本无望。为此,我厅根据国家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大胆突破有关政策规定,积极创新社会救助内容,提出将58个贫困县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儿童纳入福利院实施救助抚养,对七种重特大疾病患者提高医疗救助标准、改“医后救助”为“一站式”即时结算救助。目前,这两项关系2.5万户家庭、约10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救助政策已经省政府办公厅批转各地开始实施,并争取到民政部医疗救助专项资金6.7亿元,足额的财力保障为群众得实惠、干部受锻炼、机关提形象拓宽了空间。
下一步,我们要将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与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体系的质量和层次。一是抓试点改革。国家扶贫标准的提高,对农村低保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们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确定了3个试点县和6个参试县,正在开展以规范收入核查、确定补助水平、健全保障机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低保试点改革。二是抓衔接配套。进一步完善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主的长期性生活救助,以冬春生活救助、灾害救助、临时救助、流浪乞讨救助为主的临时性应急救助,以医疗、教育、住房、取暖和法律为主的专项救助,加快构筑多层次、广覆盖、立体式的基本民生保障网络。三是抓救助实效。一方面,争取民政部进一步加大救助资金的倾斜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合理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和重病患者保障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操作程序和监管考评,加快建立低收入家庭信息比对机制和低保信息系统,实现社会救助精确管理、阳光救助。
记者:转型跨越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的核心所在。刚才您也谈到,今后全省民政工作要围绕落实民政部确定甘肃省的9个全国性示范创建推动转型跨越,请问有哪些举措?
田宝忠: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双五双十双百示范工程”,带动市、县共开工建设项目700多项,总投资30多亿元,开创了全省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新局面。特别是争取民政部出台的支持《意见》,明确要求甘肃省建设的9个全国性示范创建。组织实施好这9个示范创建,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就抓住了甘肃省民政事业转型跨越的根本和关键,也就能最大限度地放大和发挥各种支持政策的叠加聚集效应。
一是以创建“全国北斗减灾示范工程建设省份”为抓手,带动减灾救灾工作转型跨越。近年来,我们紧抓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机遇,安排投资11.77亿元,开工建设了覆盖全省的防灾减灾项目275个,全省减灾救灾体系初步形成。今后,我们要围绕创建“全国北斗减灾示范工程建设省份”,抓紧实施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监测与评估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形成覆盖省、市、县及部分乡镇的四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二是以创建“全国临时救助制度示范省份”为抓手,带动社会救助转型跨越。甘肃省是全国率先实施临时救助的7个省份之一。目前已救助43.8万人次。我们要充分发挥率先建制的优势,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探索救助的有效方法,将示范成果向社会救助其他制度延伸拓展,带动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提升层次质量。
三是以创建“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示范省份”和“三个示范基地、一个示范区”为抓手,带动社会福利服务转型跨越。目前,我们正在加快推进天水麦积和张掖甘州全国综合性养老示范基地、全省孤残儿童救治康复示范基地、临夏市国家级少数民族地区综合性社会福利服务示范区建设。今后我们将以此为带动,统筹推进虚拟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农村互助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5张。
四是以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动态管理和届中检查评估示范省份”为抓手,带动双拥优抚安置工作转型跨越。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双拥创建常态化工作机制,认真实施城乡一体、以扶持就业为主、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新型退役士兵安置制度,探索建立“普惠”加“优待”的优抚保障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强军、报国、富民”的目标。
五是以创建“平安和谐示范边界”为抓手,带动基层社会事务转型跨越。近年来,我们联合四川等8省区签订了界线管理工作友好备忘录,形成了省际边界地区平安和谐协作机制,为全国平安和谐示范边界创建提供了经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省界地区平安和谐协作机制,健全区划地名、社区服务、社会组织管理、婚姻收养登记、殡葬服务管理等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体系,切实巩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临夏讯(记者邹海林)临夏回族自治州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家庭实现全覆盖。截至目前,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为联系对象帮扶物资2111万元,帮助改造危旧房15831间,组织输转劳务42045人,劝返失...
临夏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