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新闻 临夏县新闻 康乐新闻 广河新闻 永靖新闻 和政新闻 东乡族新闻 积石山新闻
地方网 > 甘肃 > 临夏州 > 临夏县新闻 > 正文

头戴面具手舞足蹈 ——临夏鳌头傩戏之古今

来源:兰州日报 2016-10-16 00:00   https://www.yybnet.net/

一个原自南国的人文情怀

一个根植于鳌头徐家村的坚守与传承

一个将诉求幻化为神力的舞蹈

一个充满神秘而又流传至今的“活化石”

中秋时节,临夏北塬,一派五谷丰登的景象。

应临夏县文化局的邀请,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组织四位民俗摄影师前往临夏县先锋乡鳌头徐家村,实地考察具有古代戏剧“活化石”之称的“鳌头傩戏”。

相传,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推行移民戍边、巩固疆土的国策,将南方原住民迁移西北边陲。南人西迁,不仅带来了农耕商贾和民风民俗,同时也带来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鳌头傩戏”便是典型的代表。据徐光文所著《鳌头傩》考证,流传至今的鳌头傩戏的唱词《方四娘》中仍有“养蚕、蚕桑、茶花”的描写,可见“鳌头傩戏”带有明显的外来地域特征。

“鳌头傩戏”,又称“跳会”。其特点为“头带面具,手舞足蹈”,这是傩戏的原始形态,本质是一种古老的巫术活动,反映古人在人与自然状态下的一种精神诉求。傩戏最直观的视觉表现是对“自然崇拜物的模仿”,面具,是其重要的表现形式,所谓“头者,神所居,上圆天象”、“头者,精神之主也”。也就是说,古代的人们将灵魂和头颅的崇拜合二为一,以此为载体达到人神相伴的目的。今天的徐家村现有鳌头傩面58面,其中39面为清中晚期的传世傩面,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也是鳌头徐家村傩戏的“镇村之宝”。

“鳌头傩戏”,是一种极具表演形式的群体活动,其表演一般在农历的6月下旬,历时4天,后来改为农历的正月,又称“正月会”。“鳌头傩戏”的演唱内容丰富多彩,原为24折,现存18折,主要表现神话传说和农事活动等,表现形式夸张而循规,期盼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具有明确的驱邪避害和还愿之目的,深受鳌头人喜爱。

“鳌头傩戏”是鳌头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且为鳌头徐家村徐姓人传承至今,已经有600多年传承史。其传承以口传心授,从鳌头傩有文字记载的1850年至今,先后传承已有七代166年,182位有记录的传承人。鳌头傩戏的传承人兴旺的时候多达近60人,目前传承人仅为5人,可见其兴衰。为了保护古老的鳌头傩戏,2011年临夏州将鳌头傩戏列为第一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项目加以保护,徐光辉、徐玉东等被州文化部门确定为传承人。

据临夏州鳌头傩戏的资深研究者徐光文介绍,鳌头傩戏是临夏尚存且极为珍贵文化遗存,可以说是傩戏在临夏地域的“活化石”,具有典型的人文特色,它的传承与发扬,对研究临夏地域文化的演变和延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闻推荐

临夏州查处环保信访投诉问题

临夏州查处环保信访投诉问题本报临夏讯(记者邹海林通讯员马学良)临夏州把查办环保信访投诉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严格按照“立转立办立查、边查边改边公开”的原则,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

临夏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夏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牡丹园中的古河州2016-10-28 00:00
评论:(头戴面具手舞足蹈 ——临夏鳌头傩戏之古今)
频道推荐
  • 近日,漳县检察院联合漳县公安局城关派
  • 为有效遏制大货车交通违法行为,改善道
  • 陇西:“三强”行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大地回春添新绿植树造林正当时
  • 安财山: 发展藏羊养殖 带富左邻右舍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